台灣早期菸草與竹筒:程德昌先生記憶中的物質文化
公民記者謝明海先生對於某件竹製器物的疑問,無疑為台灣早期庶民生活與原住民族文化的研究投下了一顆引人深思的石子。謝先生所引述的,應是文史學者,也是公民記者(程德昌)筆者從自身父母輩使用菸草的記憶出發,描述了將菸草、菸斗、火柴與鐵絲探針等物什妥善收納於竹筒內的景象。筆者推測其具有防潮、防蟲與便於攜帶的功能,甚至提及為規避日治時期菸草專賣制度的查緝,而將竹筒偽裝成家具的策略。然而,當謝先生將自身收藏的一件「大概四倍長」的竹筒與這段記憶中的菸草筒相比對時,他直覺認為其尺寸過大,不像是單純的菸草盒,進而大膽推測此長筒應為原住民族在山坡地播種時所使用的「播種筒」。謝先生的這份觀察與判斷,深具考古學與民族誌的探討價值。
台灣早期菸草與竹筒:程德昌先生記憶中的物質文化
筆者憶及父母種植、採摘、日曬、風乾與儲存菸草的過程,精確勾勒出台灣早期民間菸草產業的縮影。菸草自十七世紀進入台灣,從零星種植到後來成為重要經濟作物,其發展歷程與庶民生活息息相關。在交通不便、物資交換不易的年代,許多家庭選擇自力更生,種植菸草以滿足日常所需。
竹筒作為收納工具,在台灣傳統文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輕巧、堅韌、易於加工且具備天然防潮特性的優點,使其成為各式生活器物的理想材料。將菸草與吸食工具收納於打通數節的竹筒內,確實能有效達到防潮、防蟲的目的,保護乾燥的菸葉免受濕氣侵害與蟲害侵蝕。此外,竹筒的直筒狀設計也利於攜帶,不論是田間勞作、探訪親友或市集交易,皆可輕鬆隨身。
筆者特別點出竹筒「放置於家中隱密處,或偽裝成家具類防範被稽查搜刮挨罰的風險」,這段描述尤為精采。日治時期,總督府實施菸草專賣制度,私種私製菸草皆屬違法,民間為規避查緝,常發展出各種因應之道。將菸草筒設計得不那麼顯眼,或融入家具擺設,正是這種「隱蔽性」需求的體現,也反映了當時殖民統治下,人民在生活細節上展現出的智慧與韌性。因此,即使是尺寸相對較大的菸草筒,只要具備這些功能性與隱蔽性考量,也可能存在於特定家庭或情境中。
大型竹筒之「播種筒」假說:基於原住民生活習性的洞察
然而,當討論轉向謝先生所收藏的「大概四倍長」竹筒時,他對「不像是菸草盒」的直覺判斷,並提出其為「播種筒」的假說,這份見解的價值便躍然而出。屏東與花東地區是台灣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其生活重心長期依賴山林與農業活動。在崎嶇的山坡地上進行耕作,對農具的設計有著特殊需求。
謝先生對「播種筒」的描述極為具體且充滿說服力:
- 尺寸與容量: 一個「四倍長」的竹筒,對於個人日常吸食的菸草量而言顯得過於龐大,攜帶上反而不便。但若作為播種工具,則需要足夠的容量來存放大量種子,以應付大面積播種的需求。這與「誰會攜帶那麼多的菸草?」的質疑相符。
- 肩帶與操作: 「筒子配有肩帶,側面斜背,傾斜三四十度就可以將種子慢慢倒出來到手掌心上,方便邊走邊撒下播種。」這段描述生動呈現了播種筒的使用情境。在坡地上行走播種,雙手需保持自由以平衡身體或操作其他工具,因此肩背式設計極為實用。而適度的傾斜角度則能讓種子穩定且均勻地流出,達到「邊走邊撒」的高效率。這種設計思路,完全符合傳統農具因地制宜的原則。
- 材質適應性: 竹子作為天然材料,其內部光滑且不易產生靜電,有助於種子順暢滑出。同時,竹筒的輕量化特性也減輕了農作時的負擔。
在許多依賴傳統農業的文化中,類似的播種工具並非罕見。例如,東南亞或非洲部分地區,農民會利用葫蘆、動物角或木製筒狀物作為播種器,其設計原理與謝先生提出的「播種筒」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器物往往是先民在長期與自然環境互動中,累積智慧與經驗的結晶。
綜合研判與跨領域的啟示
從考古學與民族誌的角度來看,謝先生所提出的兩種可能性皆有其歷史與文化脈絡的支持。然而,對於「四倍長」的大型竹筒而言,其作為播種筒的可能性確實更高。其尺寸、內部結構、肩帶設計以及與原住民山坡地耕作模式的契合度,都指向其作為農具的專業用途。當然,這並不排除該竹筒在特定時期或情境下,被賦予其他附加用途的可能性,例如在非播種季節被用來存放其他長形物件。文物的生命史往往是多線發展且充滿變化的。
謝明海先生的這份觀察與提問,彰顯了「公民記者」在文化保存與研究領域所能扮演的關鍵角色。他憑藉著對在地生活的深刻理解、個人收藏經驗與對文物的細膩觀察,提出了極具價值的學術探討方向。
目前,屏東文史學者如林大醫師、程德昌valjeluk.katjadrepan對當地漢人與原住民物質文化的長期耕耘,應能提供豐富的文獻線索或類似器物的實例比對,更可從原住民族傳統知識體系中,闡述此類竹筒的名稱、用途與文化意涵;至於花東原住民族耆老的口述歷史,更是不可或缺的活寶藏,他們的生活經驗或許直接見證了此類播種筒的存在與使用方式。
這起對竹筒用途的推測,不僅是一次對單一文物的辨識,更是一次對台灣早期多元文化交織、人與土地互動關係的深度探索。期待在各方學者的專業指教與原住民族耆老的智慧傳承下,能為這件竹筒的身世之謎揭開更清晰的面紗。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