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跨越世紀的藍色巨塔:屏東水道配水塔,見證城市現代化與百年水利智慧

2025/11/08 10:35
2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跨越世紀的藍色巨塔

屏東水道配水塔 見證城市現代化與百年水利智慧

照片

 破除「水土苦惡」

現代化前的屏東困境

【屏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深度報導】

        要理解屏東水道(原屏東水道水源地)的歷史重要性,必須回溯至日治初期屏東(當時稱「阿緱街」)所面臨的嚴峻公共衛生挑戰。在現代水道設施建置前,阿緱街的飲用水主要來自淺層地下水井,然而,由於缺乏有效的衛生管理與地質條件限制,水質普遍低落。

照片

        文獻記錄顯示,當時阿緱街有近三分之二的水井因含有過量的硝酸、亞硝酸和氨等有害物質,被判定不適合飲用。這種糟糕的水源狀況,直接導致了瘧疾、霍亂、傷寒等水媒傳染病頻繁爆發,當地素有「水土苦惡之地」的稱號,嚴重威脅到居民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城市迫切需要一套安全可靠的自來水系統。

照片

 從分水到獨立 

屏東水道興建的歷史契機

        屏東最早的現代水道設施是1917年完工的「阿緱水道」,但其水源卻是依賴遠處高雄水道(九曲堂水源地)透過輸水幹線供應。這種「他給」模式極為脆弱,隨著屏東市的急速發展,供水瓶頸問題日益突出。

照片

1. 城市升格與用水需求爆發: 1933年,阿緱街升格為屏東市,標誌著城市地位的躍升。隨之而來的,是城市人口激增、製糖工廠等現代化產業設立,以及日本陸軍飛行聯隊(後來的屏東機場)的進駐,使得軍事與民生用水量呈現爆炸性成長,舊有的供水能力已然不敷使用。

照片

2. 尋找自立水源: 為了確保城市能穩定發展,當局決策在屏東市區東側尋找新的、獨立的水源地。經過嚴格勘查與水質測試,工程師確認此處的地下水質優良且水量豐沛,為獨立水道的建設提供了可靠基礎。

照片

3. 獨立系統的建成: 新水道工程於1936年3月25日動工,耗時兩年多,最終於1938年10月31日完工啟用。這套獨立運作的屏東水道系統,徹底擺脫了對高雄水道的依賴,成為屏東市現代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水利技術的結晶

配水塔與重力供水機制解析

照片

        屏東水道的設計體現了日治時期水利工程的先進與成熟。這是一個由多個精密設施組成的系統,而其中最高聳、最核心的便是配水塔,即外界常稱的「自來水塔」。

1. 配水塔的科學原理: 這座高約30公尺的配水塔,在當時被視為城市的科技象徵。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位能轉換水壓的物理原理進行供水:

照片

揚水: 地底下的唧筒井利用幫浦將淨化後的深層地下水向上抽送。

穩壓: 水被儲存於配水塔頂部的儲水槽中。配水塔的高度,確保了水能產生足夠的水壓,穩定地覆蓋整個屏東市區的供水範圍。

 重力供水: 藉由水塔的高度差產生的重力,水自然向下流動並被輸送到城市管網,這種設計不僅提供了穩定的水壓,更有效地節省了持續加壓所需的能源,體現了極高的工程效率與經濟性。

2. 嚴謹的淨水流程: 儘管屏東地下水質優良,但仍需經過專業處理以達飲用標準。整個淨水流程環環相扣:

氣曝池(曝氣處理): 水從地下抽出後,首先進入氣曝池。在池中,水被噴灑或流動,與空氣充分接觸(曝氣),促使水中常見的鐵、錳等金屬離子氧化,形成易於後續過濾的沉澱物。

慢濾池(生物過濾): 曝氣後的水隨後進入慢濾池。這是一種經典的淨水技術,水流緩慢通過由砂層和在砂層表面形成的微生物薄膜。這層微生物膜能有效吸附、分解水中的雜質和病原體,完成水的深度淨化。

清水池(最終儲存): 過濾後的清水進入半地下的清水池進行沉澱和儲存,隨後再被抽送至配水塔,準備供應給市民。

照片

城市記憶與文化景觀

配水塔帶來的社會價值

        屏東水道的建成,不單是工程上的成就,更對屏東市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景觀產生了深遠影響。

1. 公共衛生的巨大貢獻: 潔淨安全的自來水供應,從根本上改善了市民的飲水衛生狀況,使得水媒傳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這被視為日治時期公共衛生現代化最直接且重要的成果之一。

2. 城市的精神地標: 配水塔在當時高過周圍所有建築,成為屏東市區東側最顯眼的地標。1939年屏東市實施町名改正時,配水塔周邊區域便因水源地而得名清水町,凸顯其在城市功能上的核心地位。對於經歷過那個年代的老屏東人而言,這座水塔已成為難以磨滅的集體記憶,象徵著城市的光明與進步。

照片

 活的文化資產

現況與未來保存

        今日的「原屏東水道水源地」大部分設施保存完好,已由屏東縣政府指定為文化景觀

1. 歷史設施的留存: 園區內不僅保留了配水塔的完整結構,當年使用的唧筒室、部分慢濾池、以及特殊的地下清水池等,都以相對完整的面貌留存下來。其中,部分慢濾池甚至至今仍有在使用,讓這處歷史遺跡具備了**「活的文化資產」**的特殊價值。

2. 配水塔的轉型: 雖然隨著新的淨水廠和供水系統不斷建立,配水塔已不再負擔整個市區的供水重任,目前供水量縮小,主要供應場區內部使用。但台灣自來水公司仍持續維護其結構,並將其外觀漆成醒目的藍色,使之持續在天際線中扮演歷史見證者的角色。

3. 遺產的保護與教育: 由於此處仍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操作地點,基於水源保護和安全考量,目前園區的參觀採預約申請制。這項措施既是對珍貴文化資產的保護,也確保了水質安全。這座百年水脈的智慧傳承,為研究臺灣水利史、城市發展史提供了一個實體且生動的歷史場域。

        總結而言,屏東水道配水塔不僅是一座建築,它是屏東克服疾病、走向現代的歷史里程碑,也是承載世代記憶與水利工程智慧的藍色巨塔。

照片

📝 資料來源與參考文獻

本報導內容主要引述自臺灣水利、文化資產及地方志相關公開文獻與資料:

  • 文化資產資料: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原屏東水道水源地相關資訊。
    • 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主管機關公告資訊。
  • 水利單位資料:
    • 台灣自來水公司全球資訊網:屏東區管理處淨水場簡介及文化資產相關說明。
    • 自來水事業發展史及相關水利工程技術文獻。
  • 歷史文獻與研究:
    •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工程相關研究報告。
    • 《屏東水道》維基百科等整合性歷史資料。
    • 地方文史工作者及公民媒體對原屏東水道水源地的考察紀錄。
    • 圖/截自網路.

你可能也會喜歡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