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清澈伏流續命百年:探尋屏東力里溪水圳的「淨零」水利智慧

2025/11/08 14:47
13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清澈伏流續命百年

探尋屏東力里溪水圳的「淨零」水利智慧

照片

潺潺百年.遇見力里

伏流水大師鳥居信平在屏東的永續遺產 

跨越世紀的清流傳說

【屏東春日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深度報導】

        屏東縣春日鄉的力里溪畔,一股清澈見底的水流,以其百年如一日的穩定流量,敘說著一段橫跨世紀的工程傳奇。這條力里溪伏流水圳,亦稱力里圳,不僅是日治時期屏東糖業經濟的重要推手,更是與著名二峰圳並肩的歷史水利設施。在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日,這項出自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之手的伏流水工程,以其「零能耗」的永續智慧,為後世留下了一座珍貴的水利博物館


 伏流水工程的誕生與緣由

照片

        力里圳的歷史可追溯至大正 14 年(民國 14 年,1925 年),其興建背後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熱帶經濟作物(尤其是甘蔗)的強大戰略需求。

1.1 殖民經濟下的水利戰略

        日治時期,臺灣的製糖業蓬勃發展,南部平原成為蔗糖生產的核心區域。當時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為擴大春日鄉與周邊地區的甘蔗種植面積,急需穩定且大量的水源。然而,地面河川的水量會受到季節與降雨的強烈影響,尤其在乾季,水資源短缺嚴重制約了製糖工業的擴展。

        在此背景下,總督府借鑒了現代水利學的概念,將目光投向了河床下方的伏流水。伏流水因經過地層的天然過濾與儲存,具備水質穩定、水溫恆定、不易蒸發且不受洪水影響等優點,被視為最理想的產業水源。力里圳與稍早興建的二峰圳(大正 12 年,民國 12 年,1923 年竣工),便是這一水利戰略下的兩大成果。

        這項決策體現了殖民政府在基礎建設上的長遠考量,不單著眼於眼前的利益,更試圖透過工程技術來克服臺灣熱帶季風氣候下水資源分布不均的難題,為後續的農業發展奠定了穩定基礎。力里圳,即是這場水利革命中,為屏東平原開拓新水源的關鍵項目。

1.2 鳥居信平的工程哲學與選擇

        力里圳的設計者鳥居信平(1883 年—1976 年),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工學部土木科畢業的優秀技師,也是嘉南大圳設計者八田與一的學長。鳥居信平深諳水利工程「順應自然」的原則,他反對大規模破壞地貌的築壩工程,主張以生態友善的方式擷取水源。

        鳥居信平在力里溪上游河床下構築的伏流水系統,正是其「師法自然」工程哲學的最佳體現。他利用深埋地底的地下堰堤攔截水流,其高度與結構經過精密計算,既能有效集水,又不會過度影響地底下的水文平衡,展現了卓越的工程前瞻性。這項工法至今仍被視為臺灣水資源開發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鳥居信平的設計理念,與其在臺灣其他地方,如二峰圳的設計一脈相承,皆致力於在人為開發與自然環境之間尋求最細膩的平衡點。


 百年不衰的「零能耗」工藝

照片

        力里溪伏流水圳的價值,在於其技術的簡潔性、高效性與持久性。這是一項體現永續精神的「活」古蹟。

2.1 伏流水引取系統的運作原理

        力里圳的核心技術是「伏流水引取系統」,其構造精妙,主要包含三個部分,缺一不可:

  • 地下堰堤(Underground Dam): 這是整套系統的取水關鍵。它深埋於力里溪河床底部的黏土層或不透水層之上,如一道無形的牆,用以攔截河床下方緩緩滲流的伏流水,迫使水流向特定區域聚集,確保水量供應的穩定性。由於其在地下,因此不會受到地表氣候或洪水侵蝕的影響,壽命極長。
  • 汲水暗渠(Collecting Gallery): 這是一條深埋地下的集水隧道或管線,通常呈 U 型或網格狀,其底部鋪設有透水層,緩慢且穩定地將聚集的伏流水收集起來。由於水流必須通過數公尺厚的砂石層層過濾,已達到天然淨化效果,水質遠優於地表水,可直接用於農業與民生。
  • 高程落差與重力輸送: 這是力里圳最值得讚歎的設計。鳥居信平準確地利用了山區與平原之間的高程落差,讓伏流水在暗渠內自然流動。當到達預定的出水口時,水流僅藉由天然的重力作用,便能從地底穩定湧出,轉為地面上的明渠(地面水道)。

2.2 能源獨立與生態友善的典範

        這套系統最卓越的特點是其能源獨立性。自 1925 年(民國 14 年)竣工以來,它完全不需使用電力或任何外部機械動力進行抽水,僅依靠自然的重力差實現水源的穩定輸送,堪稱水利工程界的「零能耗」與「淨零排放」先驅。

        此外,伏流水取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遠小於興建大型水庫或攔河堰。它只取用河床下的水流,不會造成地表河川的大面積淹沒或生態棲地改變,對河道本身的微生態干擾降至最低。這種「與環境共存」的工程哲學,在今日看來,更顯其前瞻性與智慧。在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旱澇時,力里圳的穩定供水能力,證明了其在技術上的強大韌性。


 見證歷史的進水塔風華 

照片

        力里圳的「門戶」——進水塔,是整套系統中極具藝術與歷史價值的部分。它已被屏東縣政府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3.1 歷史建築的結構與美學

力里溪水圳的進水塔(亦稱二號進水口),是一座位於溪畔山壁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結構堅固,外觀富有日治時期公共工程特有的嚴謹與典雅。

  • 控制與觀測: 進水塔不僅是伏流水系統的地面入口,內部設有閘門與控制設施,用於調節和測量伏流水的出水流量。它同時是工程師日常巡檢和維護的關鍵據點。其多層樓的結構設計,體現了功能性與耐久性的完美結合。
  • 地理位置的巧妙: 進水塔選址於溪邊突出的山壁旁,這一位置經過精心選定,既能確保取水的穩定性,同時也能有效避免在颱風或雨季溪水暴漲時,建築體遭受主流沖刷的危險。其選址原則,完美地體現了傳統治水智慧與現代工程學的結合。

    照片

3.2 參觀進水塔與明渠指引

        對於有興趣的遊客而言,力里溪伏流水圳是免費開放的戶外歷史空間。遊客可以沿著屏 132 鄉道,找到前往進水塔的步道入口,展開一場深度歷史走讀。

照片
  • 安全注意事項: 由於進水塔的控制室通常不對外開放內部參觀,民眾主要在外部進行觀賞。由於步道部分路段屬於山區路徑,且可能因時間久遠而有損壞,建議參觀者務必注意自身安全,切勿在雨季或溪水暴漲時貿然靠近河床。特別是下切至河床觀賞進水塔全貌時,更需評估天候與自身狀況。
  • 走讀明渠: 最具體驗感的部分是追尋伏流水從地底湧出,轉為地面明渠的一段路程。伏流水因天然過濾而顯得異常清澈,遊客可在涼亭或步道旁近距離感受這股百年清流的生命力。這段明渠也是當地居民與排灣族部落最常接觸水圳的區域,是理解水圳與在地生活連結的最佳場所。

    照片

 二〇二五百年慶典盛會與交通 

        2025 年適逢力里溪伏流水圳創建滿 100 週年。屏東縣政府攜手春日鄉公所舉辦「潺潺百年.遇見力里」系列活動,將歷史的致敬轉化為地方文化再生的起點。

4.1 百年慶典活動概況

        慶典活動不僅是水利歷史的回顧,更是結合在地排灣族文化、環境教育觀光推廣的盛會。活動主場地通常設定在力里村周邊或水圳主要出水區域,時間範圍大多涵蓋早上 9:00 至下午 17:00,為期一整天。

照片
  • 主要活動類型:
    • 導覽健走: 專業導覽員帶領民眾沿著水圳路線徒步,解說伏流水工法的細節與歷史故事。
    • 文化市集: 匯聚春日鄉在地部落的農特產品、手工藝品和特色美食,提供五感體驗。
    • 主題展覽: 透過文字、照片、文物等形式,系統性地梳理力里圳從 1925 年(民國 14 年)至今的百年發展歷程。
    • 地方表演: 邀請古華國小等學童與在地部落團體進行歌舞演出,以最純真的方式向百年水圳獻上祝福。
  • 參訪建議: 適逢11 月 8 日(今日)的百年慶典活動,民眾宜事先確認活動流程,規劃參與時間。

4.2 參訪力里溪伏流水圳的交通資訊

        力里圳地理位置相對偏遠,自主交通是主要方式,慶典期間可能有特殊安排:

  • 自行開車路線:
    1. 沿臺 1 線南下,至佳冬戰備道(或適當交流道)轉入屏 132 鄉道。
    2. 沿屏 132 鄉道行駛約 8 公里進入力里村。
    3. 至南和大橋前,不過橋續直行,即可抵達力里溪伏流水圳的伏流圳入口(設有涼亭)。
  • 停車資訊: 伏流圳入口的涼亭旁設有空地可供停車。但若要前往進水塔步道入口,該處停車空間有限,需靠路邊停放,切記勿妨礙交通。
  • 接駁與人潮(慶典期間): 由於百年慶典(如 11 月 8 日)可能吸引大量人潮,建議民眾隨時關注主辦單位(如屏東縣政府水利處、春日鄉公所)發布的最新交通管制接駁車資訊。通常大型活動會設置臨時停車場並提供接駁服務,以確保交通順暢。

 與二峰圳的雙星共舞 

        提及力里圳,便不能不提到其姊妹作——二峰圳。這兩條水圳均由鳥居信平設計,共同構成了屏東平原水利史上的「伏流水雙星」。

5.1 兩大伏流水工程的意義

        二峰圳(位於來義鄉,1923 年,民國 12 年竣工)與力里圳(位於春日鄉,1925 年,民國 14 年竣工)在地理位置上相近,且均採用伏流水技術,但在取水規模和細節上略有不同,它們一起體現了鳥居信平因地制宜、為臺灣南部水資源永續利用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這兩大工程的共同價值,在於它們證明了在臺灣豐沛的降雨量下,地底下蘊藏的水資源足以作為大規模開發的穩定水源。這份對地下水資源的永續利用觀念,對於今日臺灣在面對乾旱挑戰時,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借鏡與技術參考。它們的成功經驗,也影響了戰後臺灣其他地區的伏流水開發,成為跨世紀的水利教科書。

照片

5.2 文化的傳承與環境教育

        力里圳的百年歷史,不僅是工程技術的傳承,更與在地的排灣族文化緊密相連。水圳的穩定水源,滋養了周邊的部落與農田,成為部落生活、歲時祭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屏東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水圳的文化再生,透過編撰繪本、舉辦環境教育課程等方式,將這條「會說故事的水圳」介紹給下一代。力里圳的清流,不僅流淌在土地上,也流淌在春日鄉居民的文化記憶與環境認同之中。它代表著一種珍貴的在地智慧:真正的進步,是學會謙卑地從自然中取用所需,而非蠻橫地改造一切。


 

照片

感受永續共生的智慧 

        力里圳的故事,遠超乎一項殖民時期的水利建設。它是技術、歷史、文化和永續理念的完美結合。這項由鳥居信平在大正 14 年(民國 14 年,1925 年)所留下的工程,在百年後的今天,依然以其零能耗的穩定性,提醒著當代社會:最先進的工程,往往是來自對自然最深刻的理解與尊重。力里圳的清流,將繼續在屏東的土地上,見證人與水資源永續共生的未來。


資料來源

  • 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保護所(力里溪伏流水圳相關資訊)。
  •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伏流水設施運作現況與相關活動規劃)。
  • 國家文化資產網(春日鄉力里溪水圳進水塔歷史建築清冊)。
  • 相關水利史研究(鳥居信平與日治時期水利工程)。
  • 春日鄉公所與文化部 iCulture 網站(百年慶典活動時間與概況)。
  • 在地旅遊資訊與社群媒體(參觀路線及交通建議)。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