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一塊錢,換一個希望:原鄉金融不只是數字的事
文/採訪整理:Mayaw(馬耀)|《青年返鄉 Are You Ready?》節目主持人
在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AFIH部落,一間不到兩坪的小房間,一張簡樸的辦公桌,卻承載著無數家庭的希望與翻轉命運的契機。王菊蘭,這位在露德儲蓄互助社服務超過37年的資深工作者,輕輕翻閱著社員的貸款紀錄,眼底盡是歲月沉澱的智慧與感動。
她見證了部落族人從「沒錢讀書」到「孩子安心上學」的奇蹟,而這一切,並非來自高深的金融科技,而是源於每月僅需存入一百元的「股金」,以及一份深植部落的「自助互助」精神。這不只是一場金融革新,更是一段關於信任、尊嚴與「共好」的生命故事。

潘世光神父的遠見:一場跨越半世紀的金融啟蒙
時間回溯到1967年,法國籍的潘世光神父將「社區自助運動」帶入部落,開啟了這場寧靜卻深遠的金融革命。當時,部落孩子三餐不繼、教育資源匱乏,成年人則飽受高利貸的層層剝削。
潘神父深知,若不從根本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原住民將難以擺脫貧困的宿命。他毅然帶領部落青年遠赴香港受訓,將「自助互助」的金融理念引進台灣,並在花蓮地區成立了第一個儲蓄互助社,為部落點燃了希望的火苗。

圖片來源:潘世光神父 王菊蘭提供
從不信任到深信不疑:金融是信任的連結
「一開始誰要存錢啊?都說飯都吃不飽了。」王菊蘭回憶起推動初期的艱辛。面對社區普遍的不信任,潘神父展現了驚人的毅力與智慧。他不僅在彌撒後親自宣導,更派遣教會志工挨家挨戶解說,甚至協助族人開戶,只為讓「一塊錢的儲蓄」在族人心中扎根。
語言不通、文化隔閡、資金不足,種種障礙在堅持與耐心下逐漸消融。直到幾位部落長輩透過小額貸款償還高利貸、為孩子繳交學費,儲蓄互助社才真正贏得族人的信任與接納。

圖片來源:花蓮縣露德儲蓄互助社 王菊蘭提供
擺脫高利貸陰影:找回生活的尊嚴
王菊蘭談起自身經歷,語氣中帶著心疼與堅定。多年前,父母為農作向地下錢莊借貸,不料本金未減,債務卻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成為家庭難以承受的重擔。「後來哥哥轉向儲蓄互助社申請貸款,才慢慢還清舊債。」
她眼神堅定地說:「在這裡,利息是固定的,不會把人逼到絕路。」這種「社區版本的金融正義」,在部落裡不斷上演。對外人而言,這或許只是冰冷的數字計算;但對部落族人來說,這是一份讓孩子不再因貧窮中斷學業的機會,一份找回生活尊嚴的勇氣。
「共好」的金融本質:社員是「老闆」
儲蓄互助社與傳統銀行截然不同。這裡的幹部多為無給職,每年盈餘回饋給社員;貸款更附加保險,若社員不幸離世,貸款可由保險代償,無需家屬承擔。社員在年終還能領回「利息攤還」,猶如合作社式的股東分紅。
「我們開社員大會,是社員來監督我們,而不是像銀行那樣我們去審核你。」王菊蘭笑稱,這裡的社員都是「老闆」。她驕傲地指出,全台324個儲蓄互助社中,花蓮地區就佔了28個。它們深入山區、海岸線及偏遠鄉鎮,是名符其實的「原住民銀行」,更是外界口中的「窮人的銀行」。

圖片來源:花蓮縣露德儲蓄互助社 王菊蘭提供
不只學費:給孩子選擇未來的能力
在露德儲蓄互助社的37年歲月裡,王菊蘭陪伴無數家庭從絕望走向安穩,也看著孩子們從無法升學到擁有更寬廣的未來。
「我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幫助一個家庭把生活穩下來,孩子就能有選擇的權利。」她說得輕描淡寫,但對原鄉家庭而言,這份力量無可取代。這份「選擇的權利」,讓部落青年得以返鄉創業,讓孩子們能安心追逐夢想,不再受限於貧困的枷鎖。
金融的真諦:文化的延續與希望的傳承
儲蓄互助社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一張張從田裡回來、手還沾著泥土的簽名表格;它是一個部落媽媽把孩子學費交上來時,那句「我自己存的,不用借」的驕傲;它是一位青年能夠返鄉創業時,背後那筆讓夢想啟動的小額貸款。

圖片來源:花蓮縣露德儲蓄互助社 王菊蘭提供
這不只是一個金融故事,更是一段部落自立自強、用信任和自律構築的經濟基石。當我們談論教育、貧窮、青年返鄉時,或許更應看見:真正能改變命運的,不是一夜致富的神話,而是能讓人安心存下一塊錢,並相信明天會更好的那份制度與陪伴。這份「一塊錢的金融革命」,不僅延續了部落文化,更傳承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圖片來源:花蓮縣露德儲蓄互助社 王菊蘭提供
本報導根據 Alian原住民族廣播電台〈Papacem原力早安〉/《wawa寶貝》單元節目訪談內容整理撰寫。該單元節目由馬耀(Mayaw)製作主持,長期關注青年返鄉、創業及文化保存等多元社會議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