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危機 海洋污染的嚴重議題
海洋垃圾汙染 危及生態健康
海洋污染的新聞層出不窮,每一秒約有200公斤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當我們享受著海洋帶來的豐富漁產、水上活動的同時,這片我們賴以為生的藍色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片海岸線下累積著人類帶來的沉重汙染,根據環保署統計每年約有六萬噸的海洋廢棄物來自於陸地,像這種一次性垃圾,撿都撿不完。海洋汙染不只影響景觀,更直接威脅到了海洋生物與人類健康。研究發現,全球84%的海洋魚類體內都檢出過微塑膠,而這些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不僅讓豐富的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機,甚至會透過食物鏈,最終回到我們的餐桌上。
前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王友慈
漁網它割破了割斷了以後 廢棄的漁網 都造成了這些海洋的垃圾的來源 其中如果是有機的垃圾 本身在海洋的水體的淨化 自淨的作用下面 有機物其實是會被分解掉 只有在沿岸地區這種比較垃圾密集的地方 它可能這個分解過程會造成優氧化 那這些塑膠微粒 則被海洋生物給利用 它們在吃 尤其是濾食性生物 就是直接就濾進去 所以就會累積在這些海洋的浮游生物 之後透過食物鏈就會慢慢累積它的量累積到了比較高層級的 譬如像海鳥或者是鮪魚的身上 這也是我們目前有很多的食品專家 或者是海洋生物學家 講說不要吃大型魚類的原因 因為它們體內就可能累計了大量的塑膠微粒
塑膠垃圾 重創海洋生態
海岸邊常見的塑膠瓶、吸管與塑膠漁網,都是海洋生物的致命陷阱。購物時的一個塑膠袋、隨手丟在沙灘上的菸蒂,每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都可能對海洋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世界經濟論壇於2016年發布的報告《新塑膠經濟:重新思考塑膠的未來》中說道,如果人類不積極採取行動,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膠數量可能會超過魚類總量。
在職漁民 黃先生
這幾年汙染越來越嚴重 原本就是很多魚跟三五年前比 就以前出去可以抓很多魚 然後這近兩年來魚都越來越少 出去可能都只能抓一點點這樣 漁網啊 有些垃圾啊 很多漁民都會隨便亂丟 丟棄在海裡面 有的時候需要下去清廢網 就造成很大的汙染 還有寶特瓶 垃圾 有的沒有的 就是會飄的到處都是 然後會破壞一些魚的生存環境
守護海洋 從源頭改變
為了守護這片美麗海洋,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投入各項努力。海洋委員會自2020年起推動《海岸清潔維護計畫》,透過中央補助協助建立常態性的海洋垃圾清理機制,從制定法規推動紙吸管政策,鼓勵民眾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到深入校園進行環境教育,期盼從源頭著手逐步改變民眾的生活習慣,讓汙染不再進入海洋。
海巡署吉安艦隊員 蔡先生
就海洋垃圾而言 在港口 漁港和這些海洋浴場 人口密集的地方的話 是蠻常見像這種漂浮在海面上的寶特瓶 諸如此類的垃圾 在海上執行巡邏時 若看見有疑似非法捕魚 或是廢棄物傾倒的行為 首先我們會先錄影蒐證 並更加靠近船隻 確認他是否有疑似違法的行為 若有必要的話也會進行登檢 登檢過後確認有違法行為則依照SOP處理 在保育區方面 我們的執法內容本就包括查緝非法捕撈 販賣 輸入保育類動物的職責 而海洋保育署我們也有與他們合作 做類似推廣教育以及淨灘的活動 甚至於若是有鯨豚或海龜之類等 保育類動物擱淺的話 我們也都會協助進行救援
海洋永續 延續海藍色的希望
海洋不是垃圾場,而是孕育生命的起點。四面環海的台灣雖然面積有限,卻擁有無比珍貴的海洋資源與物種多樣性。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汙染,行動刻不容緩,唯有共同守護才能讓這片藍色國土持續湧動希望的浪花。為未來世代留下一片充滿生命力的海洋,也還給這片未來海洋一個美麗而永續的明天。
華岡新聞 黃姿融 黃詮益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