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張不只是耗材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記載臺灣傳統造紙文化
華岡融媒體記者/黃筠珊報導
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有狹長的四層樓建築「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在這裡,紙不是「耗材」,而是一種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形式。目前博物館致力於推廣臺灣傳統紙製文化、邀請藝術家進行創作,與大眾分享藝術與生活交融的美。

▲手工造紙的過程,利用抄簾撈取紙漿,讓纖維重新排列組合。攝|黃筠珊
博物館的創立源自長春棉紙創辦人陳樹火的願望。陳樹火一生投入台灣紙製文化,保存紙張工藝與文明發展的歷程,於1993年因空難驟逝。兩年後,長春棉紙基金會創立「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延續他對臺灣紙文化的熱情與堅持。館員逸宸表示,今年為博物館成立第三十週年,下半年將推出特展活動,引領民眾重新認識紙的美與可能性。
凡經纖維重新排列組合者,皆為紙的一種。日常生活中,紙張隨處可見,如衛生紙、信紙、鈔票等。逸宸指出,紙張的製作可分為手工與機器製造。手工紙的纖維較長且會有抄簾、棕刷等紋路痕跡。造紙時,須藉由水的力道讓纖維飄浮起來,而水的品質將會影響紙張。逸宸提醒,當水的含鐵量過高,紙便會泛黃。也因此水質清澈的南投埔里成為臺灣造紙重鎮,被譽為「紙的故鄉」。
占地約160坪、四層樓高的博物館,設有樹火特展區和小型造紙工坊等。以開放式導覽介紹傳統手工造紙的過程、展示不同紙張的特性,傳達一張紙的誕生,其實並不簡單。逸宸談到,四樓天台為手工造紙區,民眾可於參觀後,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紙張。將展覽和手作活動結合,喚醒人們對紙的認識。
在數位化時代下,社會正面臨「少紙化」的挑戰,紙的角色逐漸被壓縮。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提倡永續與材質的探索。如麻、蓪草、楮樹和鳳梨葉皆可成為紙的原料。展現紙張多樣性的同時,保留手工紙的溫度,也對環境更加友善。

▲常見的造紙原料,如右下角的楮樹可用來製成牛皮紙和鈔票。攝|黃筠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