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鬱亂入」用暖心圖文 陪憂鬱症患者穿越幽谷
2015年,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所學生白琳與林妤恒在構思畢業專案時,選擇關注憂鬱症這個與社會息息相關的議題。儘管憂鬱症在台灣並不罕見,但大眾對其仍充滿誤解,許多人視其為「想太多」或矯情,甚至連患者也難以啟齒。林妤恒的母親長期受躁鬱症所苦,但家中鮮少談論心理疾病,這種沉默與偏見促使白琳與林妤恒希望透過設計打破隔閡,讓更多人理解憂鬱症,消除對精神疾病的誤會。
她們觀察到,雖然人們不願談論憂鬱症,卻容易對可愛事物敞開心房。於是設計出擬人化的角色「小鬱」——黑色、圓滾滾,象徵憂鬱如何悄悄侵入日常。「當你感到莫名低落,就像是『小鬱』偷偷亂入了生活。」這個簡單概念一推出便引起共鳴,網友紛紛留言:「這就是我每天的狀態」、「原來不只我這樣」,讓心理狀況能以更輕鬆的方式被表達與理解。
白琳與林妤恒透過圖文、漫畫等多種形式,將心理健康議題帶入社群媒體與專屬網站,打造一個陪伴與支持的平台。運用幽默且具親和力的設計風格,讓原本沉重的心理健康議題變得更易理解,吸引更多人關注與討論。他們不僅透過社群帳號分享漫畫與心理知識,還建立網站提供更完整的專業資訊,讓心理健康不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幫助人們認識情緒困境並勇敢尋求支持。
數位化內容,讓心理健康變得更親近
除了透過「小鬱」這個擬人化角色來呈現憂鬱症,團隊還針對網絡平台進行了精心設計,提供大量插圖、漫畫和簡易的心理健康知識。這些內容的數位化呈現,打破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使讀者不再感到憂鬱症是個遙遠且難以接觸的話題。
藉由簡單明瞭的圖文形式,林妤恒與白琳分享憂鬱症的基本概念、治療方法與飲食建議,並提供實用的陪伴與相處技巧,幫助患者走過低谷。其中,《如何與憂鬱症患者對話》系列圖文幫助大眾避免無意間加重對方的壓力或讓其感到被忽視。例如,「加油」這類話語雖然出於好意,卻可能讓患者覺得自己的痛苦被輕視。該系列強調傾聽與同理心,並提供具體可行的對話建議。
另一部分,線上網站「飲食與心理健康指南」頁面,根據醫師建議,並閱讀相關論文獲取資訊,介紹對情緒有益的食物,如富含Omega-3的深海魚、全穀類、黑巧克力和香蕉,並以插畫輔助說明,讓讀者更易理解如何透過飲食改善心理健康。
此外,平台推出「憂鬱症迷思破解」專題,針對「憂鬱症只是情緒不好」等常見誤解進行澄清,說明其生理與心理成因,並糾正「多運動、多曬太陽就會好」等簡化說法,幫助大眾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小鬱亂入的成功正是基於這種數位化的呈現方式,這使心理健康議題更貼近生活,也讓更多人開始關注和討論自己的心理健康。
實體出版:圖文並茂的故事敘述
線上平台的成功使小鬱亂入逐漸走向現實世界。2017年,團隊整合了多年的網絡內容與專家建議,出版了首本圖文書《小鬱亂入,抱緊處理》。書中描繪了主角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的情形,像是再也提不起畫畫的興致。說明「興趣喪失」是憂鬱症的典型症狀,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來重新找回動力,例如設立小目標,逐步重新投入活動中。
同時也收錄了心理師的建議,像是減少睡前使用手機,以建立規律的作息;藉由記錄自身想法、用溫和的語氣與自己對話,取代批評與苛責,以調整負面的思維模式;以及提供台灣各地心理診所與醫院站點地圖,有效協助尋求醫療資源等,幫助讀者能夠具體了解如何應對憂鬱症,並鼓勵他們勇於尋求專業的幫助。
隨著專案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團隊於2021年推出了第二本書《小鬱亂入然後咧?阿焦也來參一腳!》。這本書延續了前作的圖文敘事風格,並首次引入了全新角色「阿焦」,該角色探討焦慮症對現代人心理的影響。與「小鬱」代表憂鬱症不同,「阿焦」是一隻藍色的小怪獸,總是神經高度緊繃、表情焦躁,生動呈現了焦慮症患者的緊張與不安。在書中,白琳以第一人稱描述了自己面對職場壓力和生活挑戰的心路歷程。白琳提到,工作負荷和情緒壓力讓她感到疲憊和迷失,隨著壓力的積累,生活開始變得困難。最終,她決定尋求專業幫助,開始與心理師進行諮詢,並學會了情緒調適技巧。透過書中分享調適方法,強調尋求專業協助的重要性,期盼這本書能陪伴讀者,幫助他們在困境中找到共鳴與力量。
與知名創作者合作:讓故事走進更多人的心中
2022年,知名YouTuber阿滴(都省瑞)公開分享自己與憂鬱症的掙扎,並邀請小鬱亂入團隊為其新書《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設計插畫。書中,阿滴講述了因工作壓力與自我要求過高,導致情緒低落的經歷。他形容自己曾無法從床上起來,並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在這段過程中,他選擇接受治療,並學會了如何調適情緒。
「小鬱」的形象在書中扮演了關鍵角色,生動展現了阿滴情緒的波動。阿滴與林妤恒、白琳多次討論,將他的情感與掙扎具象化。書中,「小鬱」的形象從阿滴情緒低谷時的陰影,逐漸變小,象徵著他在治療與自我成長中的進步。
林妤恒分享了與阿滴合作的經歷,她表示:「這次合作讓我深刻體會到,設計不僅是表現形式,更是情感的傳遞。當我們聽到阿滴講述自己與憂鬱症的抗爭時,我們希望能用『小鬱』這個形象,將這些情緒波動具象化,幫助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那些難以言喻的感受。」林妤恒強調,這不僅是一次設計上的突破,也是一次情感上的共鳴,她希望透過插畫能讓更多人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鼓勵大家勇於面對內心的困難。
這次合作讓小鬱的形象被更廣泛認識,也幫助更多人理解憂鬱症的真實面貌。讀者反映,透過書中的插畫,他們不再覺得孤單,反而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挑戰。小鬱亂入從畢業專案出發,發展為推廣心理健康的創意平台,透過可愛角色與溫暖圖文,讓憂鬱與焦慮等議題更易被理解與接納。無論是社群經營、書籍出版,或與阿滴等公眾人物合作,團隊持續打破對心理疾病的誤解,鼓勵人們正視情緒、尋求幫助。未來,小鬱亂入將持續用設計與陪伴,為心理健康議題帶來更多正向影響。
採訪側記:
在與妤恒的對話中,我感受到她對這份工作無比的熱情與責任感。她並非單純將「小鬱亂入」視為一個設計專案,而是視為一個能使更多人了解這個疾病的,旨在改變台灣社會對心理健康的看法。「我們希望不僅是關注憂鬱症,而是讓大家理解,心理健康是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問題。」她這句話讓我不禁思考,這份來自心靈深處的倡議,真的已經開始在台灣社會中發揮出它的作用。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