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水樣生活 從藝術季專題認識流域的故事
  
      
        
          
      位處台灣南部地區的曾文溪
	發源於嘉義阿里山群山間
	流淌在深谷叢林間的上游
	是早年鄒族人的獵地
	溪畔部落裡老獵人的勳章
	敘述著族人與自然共生的過程
	隨著中游攔溪築壩
	引水建起的水庫與大圳
	曾文溪成為農業的生命之河
	灌溉稻米糧倉養育土地上的人們
	也提供民生與工業水源所需
	流過下游平原的阡陌田地
	是曾文溪氾濫沉泥填平的古倒風內海
	築堤防洪與水利設施的興建
	讓曾經的青暝蛇流路不再善變
	人為開發與大自然的變化
	是這片土地數百年來的故事
 
以農情水文為辦學宗旨的曾文社區大學
	112年以曾文水色生活為題記錄地方影音
	呼籲民眾關心土地上的故事
	9月2日更結合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
	於麻豆總爺藝文中心辦理踹拍+活動
	邀請大地藝術季策展人龔卓軍擔綱講師
 
	講述在發掘曾文溪不同區段間故事的過程
	如何透過藝術創作與布展的手法
	去刻畫人們在生活背後的精神
	讓公民記者從拍攝紀錄中
	思考水文與生活依存的關聯性
 
龔卓軍老師從策展的3個專題切入
	帶公民記者們走入大地藝術季所架構出的內涵
	小事報展間是流域間不同區段的國小
	分享彼此認識的曾文溪故事
	展間保存著孩子們在討論與書寫過程的痕跡
	為水文教育深根未來的各種可能種下種子
 
位於總爺藝文中心草地間的大型竹鹿
	是以"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為題
	藝術家劉哲安將流域間重要的植被竹林
	與曾經生活在內海週遭的梅花鹿作結合
	透過竹片創作出的大型竹鹿地景
	吸引著許多民眾駐足觀看
 
最後走讀的展間是獵人帶路-松鼠的尾巴
	以影像畫面與原民的生活佈置
	探討曾文溪流域源頭鄒族人的狩獵文化
	禁獵在動物保育與自然保育間的拉扯
	同時思考不同文化間對狩獵工具的解讀
	藉曾文溪與大地藝術季的經驗
	讓台灣各地流域水文議題被重視
 
曾文社大結合踹拍+活動推動水文共學
	帶領公民記者們
	閱讀河流在人類生活下逐年受到的影響與改變
	從不同角度去紀錄流域的故事
	讓水文教育與社大成人教育結合
	愛護土地促成生態間的永續平衡
公民記者許譽騰 台南麻豆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