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師被告率為何世界第一?原因竟不是醫療過失!
公民記者:張宇璇、王正祐
指導老師:徐瑋伶
醫師在社會中向來被視為一個社會地位較高的職位,但隨著制度越來越完善,人們更容易取得醫療資源,也有能力能向醫師錯誤的診斷進行提告,但這也讓醫師需要面臨更多困難與問題。台灣現行的法律對醫師較為不利,舉例來說,醫師在告訴成立的時候,需要提出證據來為自己辯護,但是通常在整個看診的過程中不會留下影音記錄,因此醫師也不容易找到證據。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將會是重要的課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孫醫師表示,台灣醫療訴訟偏刑事訴訟居多,原因是刑事訴訟能夠將醫師定罪,也能獲得較多的民事賠償,而歐美因為有「刑事除罪化」無法透過刑事訴訟將醫師定罪,因此以民事訴訟居多。
在台灣,民眾提告時常不是因為真的有醫療疏失,而是因為醫師的口氣不好引起民眾的不滿。隨著健保的出現,能負擔醫療費用的民眾增加,導致醫生的工作量大幅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眼科主任張醫師表示,一天可能有兩百多個病人掛號,病症可能都差不多,重複多次後難免感到不耐煩。因為長時間工作勞累導致口氣不好,卻讓民眾感到不受尊重,憤而提出告訴。
資訊不對等也是造成醫療糾紛的主因之一,因為資訊不對等,醫病之間沒辦法有效的溝通,舉例來說,一百個病人中,有九十九個腸胃炎病患,只有一個是盲腸炎,因為兩病症的症狀相似,容易造成診斷錯誤。但病人沒有醫療相關專業知識所以無法理解為甚麼會出現這種錯誤,而對醫生來說,盲腸炎具備許多不同的表徵,若病人表現出的是非典型的表徵,醫生便很難判斷出是否為盲腸炎。
面對醫療糾紛,醫師有兩個處理管道,溝通或著解和提出訴訟。醫病之間好好溝通、達成協議,通常用於較小的失誤。若走向訴訟一途,醫生可以選擇跟醫院合作的事務所或另請信任的律師。
台灣醫師居高不下的被告率,目前還沒有解決的辦法,因為醫療相關制度無法輕易更改,例如,台灣健保制度長年處於虧損的狀態,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提高保費,但健保體制難免會受到政黨意識形態的影響,所以改變的路上又多了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