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病
前不久,有人提到臺灣可能得了荷蘭病。查一下維基百科,荷蘭病這個名詞,是在1977年由「經濟學人」雜誌所創造,描述荷蘭在1959年發現⼤天然氣⽥。1973年第⼀次⽯油危機後,歐洲天然氣出⼝⼤國荷蘭,由於能源價格高漲⽽獲得⼤量外匯收入,這些收入⼤⼤提高了國家社會福利程度。然⽽,隨著天然氣出⼝的增加,本國貨幣荷蘭盾的匯率也隨之上升,勞動者薪水也同時上漲,導致⽣產成本⼤幅攀升,⼯業產品的國際競爭⼒急速下滑,引發⼯人失業問題。由於經濟增長時期⼤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失業增加後,對政府財政產⽣了巨⼤壓⼒,財政赤字也隨之急速增加。
近年來,臺灣經濟在龍頭企業臺積電引領下,半導體產業出口暢旺,帶來新臺幣升值壓力。有人覺得,政府只要設法調高薪資,擴大內需產業,就可以解決「臺灣病」問題。然而,過去經驗顯示,每次調薪,物價就會跟著上漲。最後結果,很可能只是擴大其他旅遊大國的內需。
目前,政府透過各種補貼,降低民眾的生活成本。臺灣的薪資水準也許比不上其他先進國家,但多數民眾的生活,還算游刃有餘。問題比較大的,可能是一些年輕人的房貸壓力。現在政府正在大力興建社宅和辦理租金補貼。將來,對於覺得房貸壓力過大的年輕人,政府或許可以鼓勵他們出售房屋,改住社宅或獲取政府的租金補貼。
真正的「臺灣病」問題,或許存在金融面。2023年底起,臺灣出口暢旺,2024年全年出口4,750億美元,出超806億美元。但出超產生的外匯收入,似乎並沒有讓臺灣人更加富有。因為,依據央行國際投資部位統計,2024年底臺灣人持有的境外淨資產1.56兆美元,比較2023年底的淨資產數字1.71兆美元,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將近1,530億美元。換言之,外銷產業賺到的錢,並沒有真正變成臺灣人的財富。
分析原因,主要是因為外資大量投資臺灣股市,而臺灣股市的表現又領先世界,所以,外資收割了臺灣經濟成長的果實。
2024年底,臺灣人持有的國外資產總額達3.03兆美元。其中以債券投資佔最多,除了民間投資債券1.04兆美元(佔國外資產總額的34.1%);央行準備資產0.58兆美元(佔19.2%)中,大部份也是投資於債券,不然就是存款。股票和投資基金只有0.42兆美元,佔13.9%。
反觀外國人持有的臺灣資產雖然只有1.48兆美元,但股票和投資基金0.98兆美元,佔比達66.4%。
看看國際收支統計,更可以看清問題之所在。2024年外資其實沒有加碼投資臺灣股市,反而是抽走了188.9億美元。然而,在國際投資部位方面,外國人持有臺灣的股票和投資基金餘額卻從2023年底的7,082億美元,增加至2024年底的9,821億美元。換言之,加上獲利了結的188.9億美元,2024年外國人在臺灣股市賺到了2,928億美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