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拋傳統經營模式 以咖啡與展覽建構知識綠洲
藏身於台北市大稻埕區的郭怡美書店
不只是為了營銷而存在的圖書館
它結合了咖啡館親子區展覽空間多個場域
將書店打造成最舒適的空間
讓每一位踏進來的民眾放下緊湊的生活步調
徜徉在知識的汪洋
除此之外
郭怡美書店同時參與文化部推廣的沃土計畫
將不僅是台灣的藝術文化向下扎根
讓學童習慣閱讀
店長趙偉仁 Willie
永樂國小這個是叫沃土計畫
像我們經營書店
我們希望每一個讀者來這邊跟我們買書
但是我們相對於網路書店來講我們都是原價
但是原價裡面我們會提撥10%
到一個沃土計畫的基金
我們公立的小學他們只要來書店
我們就會做導覽
讓他了解書店認識書店
挑到自己喜歡這本書之後
我們就把這本書送給他
數位時代下
純粹以書本為重心的單一書店逐年減少
而根據文化部統計
全台灣884家的獨立書店中
台北市就佔了其中的175家
反觀台南高雄總和未滿200家
分布數量的城鄉差距尤其明顯
民眾郁翔
我覺得書店應該蠻多的
可是好像分佈的位置不平均
因為我是南投人
然後其實南投的書店資源就蠻少的
(所以會覺得說
台灣人應該更重視看書這件事情嗎)
我覺得可以的話
會
會是比較好
台灣對於閱讀文化是否足夠重視
又該如何讓每一位民眾養成看書的習慣
藏身在三樓的打卡地點是店長大力推薦的看書寶地
拋開傳統的書店設計
郭怡美書店不僅吸引愛閱讀的人
更是吸引原先沒有看書買書的人來
秉持如此的理念無聲邀請每一位旅客進來參觀
店長趙偉仁 Willie
當那個買書的這個商業交易並沒有那麼的頻繁
然後沒有那麼多人在結帳的時候
其實書店開始思考的是
怎麼樣讓人待在這個空間久一點
其實這是所有實體生意應該都會想像的事
因為在一邊討論書一邊在做交流的時候
它在那個空間它其實可以發生一些事情
讓書店這個空間跟讀者產生更多的關聯性
獨立書店在新時代下不斷更迭
郭怡美書店的每一個角落都將閱讀的重要展現出來
透過書籍擺放樓層設計
更客製化打造令人享受的看書空間
與蘊藏歷史的大稻埕完美結合
成為一份文化的瑰寶
華岡新聞游子萱、陳定杰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