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文化節】接棒《收穫那麼多》:擴大南島共融 主導文化復振浪潮
屏東原民事務邁向新里程碑
從「收穫」到「南島」
伍麗華見證原鄉文化教育與青年接棒的跨域傳承
【南島文化節】接棒《收穫那麼多》
周春米擴大南島共融
屏東原民青年主導文化復振新浪潮
跨越階段性成功
文化品牌啟動傳承
【屏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立法委員伍麗華Saidai / Reseres近日回顧屏東縣原住民族事務的發展歷程,特別提及其在縣府時期所催生的原鄉文化品牌《收穫那麼多》,證實這個廣受原住民社群懷念與肯定的活動,並非就此畫下句點,而是已成功完成其階段性的歷史任務。這項為期八年的計畫,核心目標在於促進屏東縣八個原住民族鄉鎮的文化得以「彼此看見、共同成長」,為原鄉文化的交流與互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這個文化運動正隨著時代腳步與縣政更迭,迎來更宏大、更具傳承意義的轉型。伍麗華委員的視角,為外界勾勒出一幅屏東原民事務從教育思維出發、逐步走向跨域整合與青年主導的清晰藍圖。
南島文化節登場
青年接棒與地域擴展的新篇章
隨著潘孟安前縣長卸任,屏東原鄉文化品牌在周春米縣長的領導下,邁入了嶄新的「南島時代」。伍麗華委員指出,縣長周春米不僅延續了對原民文化的支持,更將視野擴大,納入了「南島朋友」的元素,象徵屏東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系民族的更深層連結。更具關鍵意義的轉型,在於縣府將活動的主導權,正式交棒予「青年會」。這一步不僅是對年輕世代能力的信任,更體現了文化傳承必須由內而發、代代相傳的必要性。
據原民處美鈴處長提供給伍麗華委員的資訊,今年的轉型首屆活動,已成功吸引48個部落的青年挺身而出、參與籌劃與執行。這個數據讓各界為之振奮,同時也激勵了更高的期許。伍麗華委員轉述,她衷心期盼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見到屏東縣86個部落的青年都能「通通站上斜坡」,共同為自己的文化發聲、為部落的未來奮鬥。這不僅是一場活動的更名,更是屏東原鄉文化復振工程中,一次深具企圖心且有計畫性的世代接棒行動。從「收穫那麼多」的內部凝聚,到「南島文化節」的對外連結與青年培力,屏東原民事務的發展路線圖已然清晰可見。
教育思維治理原民事務
三年半的「極大鍛鍊與造就」
回顧這段轉型的起點,伍麗華委員特別提及當年潘孟安前縣長借調她進入縣政府服務的緣由。時任縣長邀請一位深具教育背景的學者專家走入更寬廣的縣政體系,其明確指示是希望她「帶著教育的思維來做原住民事務」。對於一位畢生投入教育領域的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次巨大的跨界挑戰與機會。雖然她在縣府服務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三年半」,但伍麗華委員坦言,這段經歷對她個人而言,卻是「受到極大的鍛鍊與造就」。
教育思維的核心,在於培育人才與建立體系。將此思維套用於原民事務,意味著所有的文化、經濟、政治政策,都應以「人」的養成與賦權為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治理理念指導下,縣府時期才能催生出《收穫那麼多》這樣注重文化交流、部落互助、並透過活動培養文化自信與組織能力的品牌。這段經歷不僅讓伍麗華委員對行政體系有了深入理解,也為她日後從政、推動更宏觀的原住民族政策,積累了寶貴的實務經驗與洞察。
畢生信念
讓原住民從「人」開始抬升、全面拼搏
伍麗華委員在訪談中,深刻闡述了她畢生唯一的、最想完成的目標與信念,那就是「讓原住民抬升」。這是一個全面性的願景,不侷限於單一領域,而是期待原住民族群能從各個面向,勇敢地嘗試與拼搏。
她強調,原住民必須在教育、文化、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多個面向尋求突破與發展。這個「抬升」的目標,不是單純地等待外部資源的挹注或憐憫,而是要從根本做起,從「人」的培育與自信心的建立開始。唯有提升個體的素質與能力,厚植群體的文化與經濟基礎,才能實現真正的「抬升」。這份堅定的信念,貫穿了她從教師、校長、行政官員,到立法委員的完整職涯,也成為推動屏東原鄉事務從《收穫那麼多》走向《南島文化節》最深層的精神動力。
持續關注原民發展
期許更多部落青年站上斜坡
屏東縣原住民族事務在成功的基礎上,透過世代交替與視野擴大,正邁向更具活力的未來。從伍麗華委員的視角,我們看見了原鄉文化教育與治理的深度結合,以及對青年世代的殷切期盼。南島文化節的啟動,不僅是品牌的升級,更是屏東原住民族群對未來、對世界展現文化自信與行動力的具體實踐。各界將持續關注,並期待美鈴處長所言的86個部落青年,早日全數站上斜坡,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堅力量。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