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文化復權與知識主體性:霧臺小米以族語走向世界的科學與永續之路

2025/10/05 20:48
164次瀏覽 ・ 1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文化復權與知識主體性:

霧臺小米以族語走向世界的科學與永續之路

從「正名」談起:語言、秩序與知識的根源

語言、秩序與知識的科學基礎

照片

【屏東/霧台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劉世慧教授,在屏東縣霧臺鄉推動的「小米正名」活動中,以孔子的「必也正名乎」作為開場引言,為這場結合科學、文化與族群主體性的運動定調。她指出,「正名」不僅是古代的哲學概念,更是現代科學與國際交流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學術體系中,命名除了是對事物進行分類,更是維繫社會秩序與確保溝通準確性的起點。

        劉教授引用《論語》中的進一步論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她強調,當事物的名稱不準確或定義不清時,隨之而來的溝通與行動就可能陷入失序。為了讓大眾更好地理解,劉世慧教授以近年來人類共同面對的疫情為例。她指出,若沒有清楚定義病毒的名稱為「SARS-CoV-2」,人們可能會誤以為它與2003年的SARS病毒相同,進而採取錯誤的防治策略。命名因此成為全球得以精準對話的關鍵,讓生命科學研究者和公衛決策者能夠有效應對挑戰。在生物學中,一套國際統一的命名系統,正是確保全球科學家能夠跨越語言障礙,進行有效交流與知識積累的根本。

照片

從「阿禮當歸」到「霧臺小米」:

保育、文化與在地認同的開端

命名:保育與傳承的關鍵一步

        劉世慧教授進一步將焦點轉向台灣原住民族地區的特有物種,強調「正名」是保育的起點。她提到2023年台灣學者在魯凱族阿禮山區發現的植物新物種——「阿禮當歸」。這種植物在外觀上與其他地區的當歸相似,但在基因上卻有明顯區別。經過嚴謹的研究與發表程序,該物種最終被正式命名,揭示了它是台灣特有種。劉教授以此案例指出:沒有清楚的名稱,就無法精確地進行保存、研究與傳承。

        這項原理與魯凱族霧臺小米Setaria italica)的情況高度吻合。對魯凱族人而言,小米不單是日常主食,更是文化、信仰與祖先智慧的象徵。霧臺的小米在族人長期的選種與栽培過程中,發展出與眾不同的獨特品系與顏色,例如:紅、黃、黑等,每種顏色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意涵與祭儀用途。

        劉世慧教授特別指出,霧臺當地的紅色小米與農業改良場所育成的「台東一號」、「台東二號」等品系截然不同。霧臺的紅色小米,不僅是農作物的自然演化,更是族人世代選種智慧的具體展現,深深根植於其祭儀文化之中。

      「我們的紅色小米,是族人千百年來與土地共同培育的成果,它理應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劉世慧教授堅定地表達了正名行動的文化意義。這個名字,不僅是科學分類,更是對原住民族千年智慧的承認與尊重。

小米正名的國際視野與文化復權

族語命名:知識主體性的展現

照片

        霧臺鄉推動的小米正名計畫,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具有深遠意義。劉世慧教授提到,2024年的《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COP16)》明確要求:「應重視原住民族對生物多樣性的貢獻。」霧臺小米正名,正是這項全球共識的在地實踐。

劉教授詳盡地說明了小米正名的科學程序,確保其符合國際學術規範:

  1. 形態與基因比較: 分析不同小米品系的形態差異與基因多樣性。
  2. 國際命名法規(ICN): 製作標準標本,根據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記錄其學名、採集地點與命名依據。
  3. 國際發表與典藏: 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並將標本典藏於國際認可的標本館,以確保資料的永久保存與可驗證性。

        一旦完成正名,霧臺的獨特小米品系將以族語命名,正式被納入全球植物分類體系之中。這將使未來不論是國內外的研究者,都能以統一且精準的名稱進行對照、溝通與研究,確保知識傳播的準確性。

        更關鍵的是,這項正名行動是文化復權的重大一步。霧臺鄉所推動的「以族語命名植物」計畫,被視為全台灣、乃至全球首度以原住民族語完成正式植物命名的案例。劉世慧教授強調:「當我們以族語命名時,我們除了是給植物一個名字,也在告訴全世界,這是屬於魯凱族、屬於霧臺的生命智慧。」這項突破性的命名,讓魯凱族語不再僅限於生活溝通,而一躍成為國際科學語彙的一部分,象徵著原住民族的在地知識正式被納入世界學術體系,確立了其知識主體性


從家族到部落:建構完整的正名體系與歷史脈絡

追溯品種、家族與文化資產的連結

照片

        在劉世慧教授的專題分享結束後,長期參與研究計畫的林志忠老師進一步補充了霧臺小米正名的研究脈絡與進展。他指出,霧臺鄉公所早在2017年便舉辦了第一次小米正名活動,當時共收集了來自不同原住民族鄉的40種小米樣本,涵蓋了黃、紅、黑等不同顏色與基因組成的多樣品系。

        本次研究的重點則聚焦於紅色小米系列。研究團隊的目標不僅是確立科學上的族語名稱與基因特徵,更希望深入探討家族與品種之間的關聯。林志忠老師提出了具體的思考:如果某個特定的小米品系是由某個家族長期、獨特地培育與傳承下來,那麼是否能讓該家族的名稱成為此小米品系的文化資產,進而提升至魯凱族、甚至國家級別的文化資產

照片

        他說明了目前的研究進程:團隊正從傳統的視覺分類中篩選出紅色小米,進行深入的基因多樣性分析。同時,他們也積極追溯小米在不同部落與家族之間的傳播與遷移歷程。林老師強調,這項工作旨在確保「正名」的結果,不僅能夠確立一個嚴謹的科學學名,更要同時完成族群歷史與文化脈絡的重建。這是一場結合了生物學、民族學與文化資產研究的跨域合作。

從正名開始,讓文化與科學同行

知識復權與永續的力量

        劉世慧教授和林志忠老師所揭示的霧臺小米正名計畫,本質上是一場從土地出發、以文化為根基的知識復權運動。植物分類的學術工作在此不再是純粹的實驗室操作,而是成了見證族群記憶與智慧的過程。當霧臺的獨特小米品系最終得以以族語被世界正式記錄下來,它將代表著魯凱族人千年來與這片土地共生的智慧得到全球科學體系的承認。

        這項計畫證明了在地知識國際科學體系能夠完美結合,共同為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

        「願我們今天種下的這顆『正名』的種子,啟發更多原住民族以族語為名,讓世界看見文化永續的力量。」劉世慧教授以此充滿期許的話語作結,象徵著霧臺小米的正名之路,已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知識復興的典範。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