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山海到人心:周維平Parilas Rupavatjes排灣靈魂行腳的故事

2025/09/18 18:56
15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從山海到人心:周維平的排灣靈魂行腳

兩種血脈的交織:原鄉與城市的起點

【屏東/三地門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照片

        周維平Parilas,一個名字,兩種血脈。他的排灣族家族名為 Rupavatjes,這不僅是一個稱謂,更是承載著祖先榮耀與土地記憶的符號。他的故事始於屏東縣三地門鄉的timur部落,一個被中央山脈與排灣文化緊緊擁抱的地方。然而,他的童年生活,卻不是單純的部落風景。由於仁愛國小位於屏東市區,他小小年紀就習慣了部落與城市間的往返。週一到週五,他是市區學校裡的小學生,身處於漢人文化為主的環境;週末與寒暑假,他則回到部落,化身為赤腳奔跑在山林間的排灣少年。

        這份「雙重身份」在無形中塑造了他。他學會了在不同文化間切換自如,既能理解城市的遊戲規則,也深諳部落的傳統與情感。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外省二代」的理性與堅韌,又從母親那裡承襲了「排灣族」的熱情與土地情感。這份獨特的背景,像一條無形的河流,在他人生的每一個轉折處,既帶來挑戰,也提供了無窮的啟發與力量。


求學與職場:從部落走向城市

        parilas 周維平 的求學路始於仁愛國小。在這所位於屏東市區的學校裡,他結識了許多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他曾說,小學是他的「啟蒙階段」,在這裡,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特別。他在學校裡學的是國語、算數,放學後則與部落的朋友們用排灣語交談。當同學好奇地問他部落的生活時,他會熱情地分享山林間的奇聞軼事;當他回到部落,長輩們也會關心他在學校裡學了什麼新鮮事。

        這種在兩種文化間遊走的經歷,不僅讓他學會了包容與理解,更讓他成為一座無形的橋樑,將部落與城市緊密連接。他開始思考,如何讓城市的人了解部落的美好,也如何將都市的資源帶回部落。這份責任感,在他小小的心靈中悄然萌芽。

        從仁愛國小畢業後,周維平升入明正國中,在屏東市區求學的這段時間,他發現自己是同學眼中「特別的存在」。他來自部落,卻有著與眾不同的口音;他懂得排灣族的傳統,卻又沉浸在城市的快速節奏中。這些差異,讓他學會了觀察與適應,也讓他更清楚地看見兩種文化間的差異與美。

        國中畢業後,他遠赴台北,進入開南商工。在台北這個更大的熔爐裡,他看到了來自全台灣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這裡的競爭更激烈,生活節奏也更快。他學會了獨立自主,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在都市叢林中,唯有不斷學習與成長,才能站穩腳步。這段經歷不僅鍛鍊了他的意志,也拓寬了他的視野,讓他意識到自己的根雖然在部落,但未來卻有無限可能。

        最終,他回到南部,進入台南的遠東科技大學。這段從北到南的求學旅程,就像是他人生軌跡的預演,從部落走向城市,再從城市回到家鄉的土地,這份不斷的移動與探索,成為他日後人生重要的養分。

        退伍後,周維平進入商業界。他在「海霸王企業集團」學習餐飲管理,也與友人共同創業,體驗了商場的起伏。1997年,他轉往「日產NISSAN汽車公司」擔任銷售管理職,並連續兩年拿下區域銷售冠軍。他曾自豪地對朋友說:「賣車不只是賣一台車,更是賣一個夢想。」他將這份理念融入工作中,憑藉對客戶需求的敏銳洞察與真誠服務,贏得了無數讚譽。這段商業經歷,教會了他三件最重要的事:行銷是找到需求、創造價值;管理是凝聚人心、發揮團隊力量;組織是架構藍圖、讓願景得以實現。這些看似與部落事務無關的商業智慧,卻為他日後的人生轉場埋下了伏筆。


公共事務:為族人發聲的僕人

照片

        2008年,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周維平做了一個讓許多朋友不解的決定——辭去高薪職務,擔任立法院立法委員辦公室助理。當被問及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說:「我想把過去學到的東西,用在對家鄉更有意義的地方。」

        這12年的公共事務生涯,他將過去的「走動式服務」發揮到極致。他的足跡遍及全國,不論是高山上的原鄉部落、偏遠的離島,或是都市裡族人聚集的區域,都留下了他服務的身影。他的辦公桌不再是辦公室的電腦,而是台灣地圖上每一個被標註的原鄉。2009年莫拉克風災,他見證了家園破碎的悲痛。他不僅為族人爭取物資,更像一個行動的橋樑,將部落的需求與政府資源連結。他穿梭於滿目瘡痍的災區,聆聽族人的心聲,也穿梭於立法院與原鄉部落之間,為「原住民林地禁伐補償」立法奔走。這份工作遠比銷售汽車複雜,它考驗的不是業績,而是耐心與不懈的堅持。他學會了如何在體制內發聲,也更深刻地理解,所謂的公共事務,本質就是「服務大眾」,而這份服務,需要的是謙卑與同理心。

照片

        他曾為了協助一位部落長者申辦重建補助,奔走了數個月。這位長者不識字,所有的文件都由他親手填寫、確認。當補助款最終發下來時,長者握著他的手,眼眶泛紅地說:「孩子,謝謝你。我以為沒有人會管我們了。」那一刻,周維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踏實與感動,這份滿足感,是任何業績獎金都無法取代的。


青年與文化:點燃傳承的火炬

照片

        2013年,周維平的故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篇章。他榮任三地門鄉青年會總會長,這是一個承載著無數期待與挑戰的職位。他看見許多部落青年在外打拼,與家鄉漸行漸遠,他堅信,必須有人出來點燃那把火,將散落的力量重新凝聚。

照片

        parilas 他 秉持著「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的信念,發起了「2013跨二東/長征浸水營」活動。這個瘋狂的計畫,最初並不被看好。浸水營古道,這條被先人走過的路,在現代人眼中已是充滿未知與挑戰。但周維平深信,徒步不僅是挑戰體力,更是尋根之旅。他召集了屏東、台東兩地200多位青年,其中50餘位三地門青年徒步橫越中央山脈。他回憶起那趟旅程,臉上充滿笑意:「那8個小時,汗水、疲憊、口中的漫罵,什麼情緒都有。一位青年在半路上腳抽筋,痛得走不動。我沒有催他,只是蹲下來對他說:『我們慢慢來,你不是一個人。』當他最終撐到終點時,我看到他眼裡的淚水,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征服了自己。」當他們最終到達台東金崙部落,看到那邊的青年熱情迎接時,所有人都紅了眼眶。這場活動,成功地將兩個部落的青年緊密連結在一起,為日後頻繁的交流開啟了序幕。

照片

        為了更系統地傳承文化,他與在地青年一同創辦了「timur部落移動學校」。這所學校沒有固定的教室,它在vuvu的家屋裡,在部落的樹蔭下。他曾與一位青年促膝長談,對方坦言,從小離開部落,對排灣語和文化感到陌生而疏遠。周維平沒有責備,只是溫柔地說:「你不必慌張,只需要帶著一張椅子,來聽vuvu說故事。我們不教你,我們只陪你找到回家的路。」青年們就這樣一人一張椅子,靜靜地聽著長輩們講述古老的故事,那些被遺忘的神話、祭儀與生活智慧,在一次次的分享中重新被喚醒。

照片

        他還積極參與各種文化活動。2014年,他更受邀帶領三地門鄉timur部落青年,參加來義鄉的勇士舞展演比賽。2017年9月,他也受邀帶領三地門鄉百位青年,參加屏東縣第一屆「收穫那麼多」全縣原鄉勇士舞比賽。 他與部落工藝匠師拉夫拉斯·馬帝靈、音樂老師陳琦婷及三地門鄉timur部落青年共同策畫這些活動,用行動證明,文化傳承不是一場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實際的付出與創造。在百人勇士舞的排練過程中,他見證了三個族群的青年從最初的生疏與矜持,到最終的融洽與默契。當他們在舞台上共同舞動,那份震撼人心的力量,是語言無法形容的。

照片

內在覺醒:徒步環島的人生修行

        在忙碌的公共事務與青年工作中,周維平的人生又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暫停」與「重啟」。2015年,他做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決定——徒步環島。這場內在的修行,在2016年夏天正式上演。 57天,1000公里。這段旅程,他孤獨地面對炙熱的艷陽、突如其來的暴雨,以及身體的極度疲憊。然而,他遇到的,更多是台灣最溫暖的人情。陌生的店家遞來的一瓶水,熱情的居民邀請他進屋休息,這些微小的善意,讓他看見了社會最美的風景。

照片

        在行腳中,他不斷與自己對話,反思過往的人生。他發現,那條路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而許多我們選擇放棄的事,往往不是「不能」,而是「不敢」。他將這趟旅程的體悟總結為「難得糊塗」的人生哲學。他曾說,人要聞後而思,「難得糊塗」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的,糊塗的過程能讓我們達到聰明的目的。這份「糊塗」並非糊里糊塗,而是一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智慧。人生中總有無可奈何之事,這份「糊塗」教會他放下,教會他「退一步海闊天空」。徒步環島,不僅是一場身體的修行,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讓他得以從容地面對未來的人生。他曾說:「徒步環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但肯定是影響我最深的決定。它讓我更懂得,人生不是一場競賽,而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

照片

接著,他更在2018年推動三地門鄉歌的重新編曲,這不僅是音樂的復興,更是族群團結的象徵。他邀請遠在新加坡的駱進國牧師、作詞人包梅芳主任與魯凱語學者陳再興校長,共同將故許東順長老排灣族的原創版本,重新譜曲、配置四聲部, 賦予這首充滿歷史記憶的歌曲新的生命力。當數百位青年在收穫祭上共同合唱時,他知道,這首歌不僅屬於排灣族,也屬於魯凱族,屬於每一個熱愛這片土地的人。

照片

2025年9月回歸生活:"雞爺販子"餐桌上的服務精神

        在離開公共事務後,他選擇回歸生活,與家人在水門一同經營一間名為「雞爺販子」的小店。這家店,不僅是他對美食的熱愛,更是他人生哲學的縮影。他將過去在日產汽車的銷售理念融入其中:「賣的不是產品,是信任。」 他堅持親自挑選新鮮食材,確保每一個便當的品質。對他而言,這同樣是一種「服務大眾」。

照片

        周維平的故事仍在延續。從浸水營古道到徒步環島,從立法院到部落,從汽車銷售到小小的雞肉飯鋪,他用自己的生命去觸動與服務他人。他的故事,就像一條流淌在山脈與海洋之間的河流,滋養著他所熱愛的土地,也為所有追求夢想的人,帶來了溫暖與力量。

照片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一塊黑布 一個世界

LTZW
3,611 0 56

匠心獨運 手工木作父子檔

LTZW
3,534 0 13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