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星星兒樂團 自閉兒在各自節拍中溫暖合奏

2025/09/15 23:14
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記者 包庭溱、李馥亨 / 高雄市前金區報導】當史京祐仰著身體站在舞台上,雙手緊握小提琴、拉出音符時,台下的媽媽——丁慧華摀住了嘴,那不只是緊張或感動,而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心疼與驕傲——因為她知道,這個二十二歲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曾經因為癲癇與藥物過敏而長期住院,身體僵硬無法行走,連樂器都拿不起來。那天的演出地點在高雄哈瑪星,場地沒有可以倚靠的牆面,史京祐只能憑著身體的記憶,把整首曲子拉完。演奏結束後,他轉身對媽媽笑了一下,然後靜靜坐回座位。

這不是一場技術完美的音樂會,卻是一場誠實的演出。由自閉症孩子與家長組成的「星星兒室內樂團」,在過去幾年走過上百場校園、社區與公益活動的舞台。他們沒有專業師資,沒有團服,甚至沒有穩定的經費,但靠著一週一次的團練與無數次的家中練習,用音符搭起彼此與世界之間的橋樑。

↑ 星星兒樂團在高雄漢神巨蛋預備演出。攝影/李馥亨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臺灣自閉症統計人數共20,251人,其中輕度人數有15,215人,佔總人數75.1%。每一位自閉症的孩子都有他們的自己世界的節奏,他們情緒起伏常難以預測,在語言、社交、情緒調節等多方面常遇到困難,進入教育體系與社會生活後,更經常因行為表現異於常規而遭遇排斥或忽視。然而,這群不被社會理解的孩子,內心潛藏著藝術的種子:音樂,成了少數能讓孩子安靜、快樂、投入的途徑。「星星兒樂團」的家長發現,當孩子握住琴弓或跟著節奏打拍子時,彷彿能穿越語言的阻礙,進入一種獨特的連結。

↑ 自閉症徵兆及症狀一次看。製圖/包庭溱、李馥亨

不是專業,只是不願放手

星星兒室內樂團的前身星星兒管弦樂團,人數約十餘人,從2010年開始自主練習,2011年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請老師來教導孩子,並正式組成樂團,但後續卻因經費問題而中止。當老師不再、資源斷裂,孩子們眼中的光也逐漸黯淡。不願面對樂團解散,現任團長黃淑芳與其他家長決定接手,召集了部分的成員於2012年6月重組成「星星兒室內樂團」。黃淑芳表示不是因為他們懂音樂,而是因為「不忍心讓孩子回到封閉裡」。樂團的運作並不依賴專業音樂教師,而是由家長擔任各種支援角色,他們分工合作,有人負責找譜、分段、排練,有人協助音響、搬運器材、與表演單位溝通。唯一的音樂老師,是一位主修作曲的媽媽——丁慧華;其他人則在陪練與錯誤中摸索前行,只為延續孩子們的音樂訓練與交流機會。

星星兒樂團的組成,​​以弦樂為主,包括三位小提琴手——楊碩宇、史京祐與曾博笙、大提琴手——卓玉芳、手風琴手——凃韋光及電子琴手——施榮鑫等。六位成員皆自幼學習樂器,有音樂基礎。樂團透過每週一次兩小時的團練,剩下的時間,是團員各自回家自己練習。孩子們在家長的協助下,自主練習各自負責的樂曲部分,再於團練時合奏檢視整體進度。透過這樣的模式,即便缺乏專業教學支援,樂團仍能持續發展,並且逐步累積了演出經驗。

↑ 星星兒樂團沒有指導老師,團練皆由家長主持。攝影/李馥亨

沒有團服的樂團也能發光發亮:家長自籌的堅持

「我們沒有團服,連買一支筆都要自己負責。」黃淑芳表示,所有的樂團運作經費主要依靠家長自籌。每次演出前,家長們需自行負擔排練、交通、設備維護等各項開銷,連筆記、電池等小額物品亦需自費購買。團服因成本考量遲遲無法添置,成員們至今仍以便服參與各式活動。儘管資源有限,家長們仍堅持讓孩子持續參與,認為這樣的訓練能有效促進孩子們在情緒穩定及自信心上的成長。

黃淑芳表示,自己的孩子凃韋光以前看到人會哭,特別是人多的時候,但透過團練與舞台演出的機會,凃韋光慢慢地能去接納、接觸人群。黃淑芳欣慰地認為,團練幫助降低凃韋光的驚慌行為,能看見凃韋光的改變,這是她萬金也買不到的。

在各自的節奏並肩前行

星星兒樂團最大的特色便是成員皆由自閉兒組成,成員年齡分佈從二十二歲至四十五歲。自閉兒的特質是擁有堅持自我的風格,大提琴手卓玉芳的爸爸——卓俊宏說,孩子們在表演的時候雖然看起來合作無間,但事實上,他們都活在自己的節奏裡,只是音樂剛好讓這些節奏能並存。例如喜歡唱歌的凃韋光,在歌曲間奏的期間會開始自顧自的唱起兒歌或台語歌,但當間奏結束時,凃韋光則會馬上進入旋律,不漏掉任何一拍子。

黃淑芳表示樂團的成立的目的並非為了讓孩子出去表演,而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與人交流的機會,其次由於孩子們熱愛舞台,享受站在舞台上感受到的自我成就。團練也可以透過音樂促進孩子之間的互動與友誼,樂團形成一個溫暖的小型社群,當某位成員情緒波動時,其他孩子與家長會共同協助,維持整體團隊的穩定,例如當小提琴手史京祐因身體不適情緒低落時,大提琴手卓玉芳與她的父親卓俊宏便會主動安慰、為他加油打氣,樂團宛如一個相互扶持的家庭。

從輪椅到站立:懸空的提琴少年——史京祐

作為團員年紀最小的史京祐,從五歲開始拉小提琴至今,也學習過鋼琴、薩克斯風、 非洲鼓、爵士鼓和烏克麗麗,音樂成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卻在國小六年級時發現癲癇,甚至因為藥物過敏,導致身體僵硬,一年住院七次,有半年時間都必須依靠輪椅。長期的病痛累積,也導致他罹患憂鬱症,身理與心理的不適使得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提琴。

經過不斷的治療與恢復,並在媽媽——丁慧華的鼓勵下,史京祐重新拿起小提琴參與團練。在恢復期間的他身體依然僵硬,拉琴時背後必須要有牆面或椅子依靠,但在一次哈瑪星的戶外演出中,因場地無支撐設施,史京祐必須靠自身力量保持站立完成演奏。他的身體向後傾斜七十度,儘管身體僵硬且動作吃力,他仍成功完成全曲,贏得台下觀眾的掌聲與家長間的相互鼓勵。「一路走來很不容易,從一開始在輪椅上拉琴,到後來恢復到能站立,真的很神奇。」丁慧華感慨地說道。

↑ 媽媽丁慧華(右)陪伴兒子史京祐(左)團練。攝影/李馥亨

星星兒樂團的意義,從來不是為了讓誰成為舞台明日之星,而是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節拍裡前進。家長的堅持與投入,讓這群原本容易被邊緣化的孩子,得以在自己的節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除了個別成員的成長,整個樂團也肩負起推動社會理解的任務。黃淑芳也表示,每次的演出等同於一次宣導,樂團希望透過音樂,告訴社會該如何協助與包容每位自閉症的孩子,拉進大眾與自閉兒的距離,同時也讓團員們能持續交流與聚集的機會。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由六位自閉兒組成的樂團,更是一群在背後付出心血的家長們,他們為了讓孩子而自力更生、努力成長,攜手創立了一個宛如家庭的樂團。團練的氣氛真的很溫馨,每當有成員出錯他們不指責,而是溫柔勸導,並不厭其煩地一再帶著他們練習,這樣的的精神讓我們十分感動與敬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