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人脈協作:聚集共鳴加速實現目標的關鍵力量
人脈協作:加速實現目標的關鍵力量
【屏東/來義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在現代社會中,單打獨鬥已非成就大事的最佳途徑。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但當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為共同的目標奮鬥時,其所能創造的效益往往超乎想像。這份報告所探討的,正是立法委員伍麗華及其團隊,如何透過日常的會勘工作,運用人脈力加速實現那些看似困難的「想做的事」。
聚集共鳴者:從個體困境到集體解決方案

「人脈力」並非僅是認識多少人的數量概念,而是在於能否聚集那些產生共鳴的人。這些共鳴者可能來自不同的領域,但他們擁有共同的目標或願景,願意攜手合作解決問題。對伍麗華委員的團隊而言,每一次的會勘,都是一次尋找共鳴者的過程。
當民眾面對道路破損、排水不良或通訊死角等問題時,他們往往感到無助。這時,委員辦公室的角色不僅是傾聽者,更是問題的協調者和解決方案的推動者。他們將陳情人、相關政府單位(如水保署、鄉公所)、電信業者等各方利害關係人聚集到現場,讓所有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共同面對問題。這種現場會勘的模式,有效地將原本分散的個體困境,轉化為一個可以集體討論、共同解決的議題。這種直接且高效的溝通方式,比獨自埋頭寫公文或發函往返,效率高出數倍。

農路會勘:串聯資源以利永續發展
在屏東縣,農路是農民生產運輸的命脈。陳情人陳文山副主席所提出的文樂段837號既有農路改善案,正是典型的例子。這條道路的破損不僅影響農產品的運送,更關係到當地農民的生計。
在會勘現場,伍麗華委員與辦公室團隊,以及來自相關單位的代表共同勘查。這場會勘的核心人脈,包括了提出問題的農民代表、以及擁有資源分配權的水土保持局。透過現場的實地勘查與面對面溝通,委員得以深刻理解這條道路對農民的重要性,並向水保署強力爭取經費。
最終的會勘結論明確指出,這條道路是農民重要的生產運輸道路,而伍委員承諾將全力向水保署爭取經費改善。這項結論不僅是對農民的承諾,更展現了人脈協作的力量:從個體陳情、到民意代表的串聯、再到政府部門的資源挹注,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解決閉環。這個過程,將原本看似遙遙無期的改善工程,推上了快速執行的軌道,確保了當地鄉親的永續耕作與生產。
部落排水:結合在地智慧與行政資源

在南和部落精神堡壘排水系統改善的案例中,人脈力的運用則體現在在地智慧與行政資源的結合上。部落的排水問題,不僅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可能在豪雨季節造成嚴重的災害。
會勘中,團隊不僅與部落居民溝通,更要求鄉公所介入處理。居民是問題的第一線體驗者,他們最了解排水不良的成因與影響。而鄉公所作為地方行政單位,則擁有處理公共設施問題的權限與專業。
這場會勘的結論,要求鄉公所查明致災原因,並建議將此案納入「宜居計畫」。這背後的人脈協作模式,是將在地知識(居民的觀察)與行政執行力(鄉公所的調查與計畫申請)有效結合。透過這樣的協作,問題得以從根源上被梳理,並透過正式的行政程序尋求長期且全面的解決方案,而非僅是短期的修補。
通訊死角:跨界協商促成共構基地台

在舊白鷺周邊行動通訊品質不良改善的案例中,人脈力的展現尤其具體且富有挑戰性。通訊問題涉及多家企業,需要跨越公私部門的界線進行協商。
會勘初期,便已確認遠傳及台灣大哥大的信號確實不良,而中華電信的信號則保持良好。這是一個典型的「三方問題」:有問題的業者、沒有問題的業者、以及需要改善的民眾。
伍麗華委員辦公室在此扮演了關鍵的協調者角色。他們不僅聚集了三家電信業者的代表,更與來義鄉公所進行協商。會勘結論明確指出,遠傳與台灣大哥大同意在中華電信的基地台旁設置共構基地台。更重要的是,為加速工程進度,團隊促成來義鄉公所同意業者在租用程序未完成前先行進場施工。

這個結論展現了強大的人脈協作能力。它不僅促成了商業競爭者(三家電信業者)之間的合作,也讓公部門(鄉公所)願意彈性處理行政程序。透過這種跨部門、跨企業的協調,原本複雜且耗時的問題,得以在短時間內找到並落實解決方案。結論中明確訂定114年11月20日為改善工程完成的期限,更體現了對協作成效的嚴格要求與監督。
總結:人脈力是實踐理想的加速器
綜上所述,立法委員伍麗華國會暨南區辦公室的日常會勘,不僅僅是處理個案,更是一場場人脈協作的實踐。從農路改善、部落排水到通訊死角,每個案例都印證了一個核心理念:聚集「產生共鳴的人」比獨自埋頭苦幹效率加倍。
這份報告所呈現的,是人脈力如何從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解決方案。它不是單純的交際或拉關係,而是一種系統性的協作能力:識別問題、聚集共鳴者、串聯資源、並推動各方達成共識。
這種能力,讓「想做的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可以被有效分解、並由眾人協力實現的目標。可以說,正是這種強大的人脈力,成為加速實現理想的關鍵引擎,讓每一位鄉親的困境,都能得到最有效率的解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