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山林深處到部落之心:伍麗華憶述萬山岩雕的共管之路

2025/09/10 21:52
11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從山林深處到部落之心:萬山岩雕的共管之路

山林深處的求救訊號

【茂林/萬山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照片

        二零二二年二月七日,一個平常的週一午後,伍麗華立委辦公室接獲一通令人心急的陳情電話。來電者是一位熱愛山林的非原住民山友,他的語氣焦慮,傳來的資料更是怵目驚心。照片裡,一群觀光客無視周遭警告,在陡峭的山壁上任意攀爬刷坡。這處山壁並非尋常,而是全國最珍貴的國定遺址—萬山岩雕。伍麗華立委見狀,心頭一緊,深知這不僅是單純的破壞,更是對萬山部落文化靈魂的踐踏。她迅速聯繫文化部文資局與高雄市文化局,經查,遺址周邊明明設置了十二組告示牌、七組攝影機,詳盡羅列禁令與罰則,然而,這些嚴密的設施卻未能阻止人為的破壞。

照片
照片

最遠的國定遺址 最難的守護課題

        萬山岩雕的獨特性,在於它的遙不可及與文化連結。從萬山部落出發,徒步來回需耗費四天三夜,是全臺灣十二處國定遺址中最難以抵達的一處。正是這份艱辛,讓外人難以進入,但也使得文化資產的維護與管理成為一道無解的難題。更重要的是,萬山岩雕群是這十二處遺址中,唯一與現存人類、也就是萬山部落族人,有著血脈與歷史緊密連結的文化資產。這不只是冰冷的地質與雕刻,而是流動在族人血液中的記憶。她意識到,若將維護的重責交給無法定期巡查的公部門,這座古蹟終將消亡;而若要真正保護它,便必須回歸到最根本的源頭——將權力與責任交還給萬山部落。

照片
照片

劃時代的共管創舉

        「日常維護管理,應由萬山部落人員組織『萬山岩雕巡守隊』!」在立法院的質詢台上,伍麗華立委鏗鏘有力地提出了這個劃時代的呼籲。她主張,只有世代居住於此、熟知山林路徑與文化脈絡的萬山人,才能成為最稱職的守護者。這個提議獲得跨部門的支持,也寫下臺灣文資歷史上的新篇章:萬山岩雕成為全臺灣第一個與部落共管的考古遺址。這不僅是對部落主體性的尊重,更是將文化資產保護與在地社區發展緊密結合的典範。這支由族人組成的巡守隊,用腳步取代冰冷的告示牌,用對家園的熱情取代制式的攝影機,將守護岩雕的任務,轉化為守護祖靈與文化傳承的日常。

照片
照片

生態與文化的共好典範

        事實證明,這項共管創舉不僅有效遏止了人為破壞,更意外地為生態保育寫下了動人的註腳。去年六月,萬山部落巡守隊設置的自動相機,在巡查過程中捕捉到了一隻體態強壯、氣宇軒昂的臺灣黑熊,牠雄赳赳氣昂昂地在鏡頭前踱步,身影矯健。這張珍貴的照片不僅見證了萬山地區豐富的生態樣貌,也讓巡守隊獲頒林保署五萬元的獎金。這是生態與文化共好的最佳證明,部落的守護行動不僅保護了祖先的遺產,也同時成為了山林生態的監測者與守護者。這筆獎金,不僅是對巡守隊辛勞的肯定,更是對部落共管模式的鼓勵。

照片

連結部落 串起文化新地標

        看著部落巡守隊的努力,伍麗華立委也開始思考下一步。既然這麼多人渴望探訪萬山岩雕,何不將這份珍貴的文化資產,用更永續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在她的奔走與范織欽市議員的努力下,中央與市府攜手合作,開始籌備在部落設立「萬山岩雕文化館」。這不僅是將岩雕的歷史與故事濃縮呈現,更是為萬山部落創造一個文化交流與產業發展的新平台。文化館的誕生,不僅讓遠道而來的訪客能透過預約遊程,深入了解部落文化,也能帶動部落觀光、促進在地經濟。這是中央、地方、學者與部落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晶,是從山林到部落,從考古到生活,跨越部門與領域的合作典範。

照片

千言萬語 點滴在心

         萬山岩雕文化館開幕當天,伍麗華立委站在台上致詞,看著眼前這群為了守護家園而努力不懈的族人、以及一路相挺的中央與市府長官,她百感交集,情緒激動,講得有些語無倫次。那些千言萬語,最終都化為眼底的淚光與心底最深沉的感謝。她知道,這一切的成果,不僅僅是她個人的努力,更是每一個關心萬山、愛護文化的無名英雄共同締造的奇蹟。感謝中央及高雄市府的關照,讓這個小小的萬山部落,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守護屬於自己的文化與未來。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