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加速核電發展 迎接NVIDIA與高通等國際大廠進駐

2025 SEMICON Taiwan國際半導體展。圖:擷取自Semicon官網。
2025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登場 全球專家聚焦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
由外交部(MOFA Taiwan)、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共同主辦,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協辦的「2025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於9月9日盛大登場。本次論壇以「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為主題,邀集來自全球半導體、科技政策與國際關係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在地緣政治動盪與科技革命交錯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全球合作新模式。
論壇分為三大場次,分別聚焦AI與民主供應鏈、半導體產業格局轉變及新興市場角色,完整呈現全球科技與半導體產業的最新動態。
第一場:AI、半導體與全球民主供應鏈
台灣關鍵角色 美國推動AI三大策略
開場由外交部長林佳龍致詞,指出美國提出AI行動計畫的三I核心概念:「Innovation(創新)、Infrastructure(基礎建設)、International Diplomacy(國際外交)」。
林佳龍表示,AI與半導體已成全球地緣政治核心,台灣擁有世界領先的晶圓製造技術與民主價值,在國際舞台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林佳龍進一步指出,美國正推動建立「民主AI艦隊」,由大型企業整合軟硬體資源,連結跨國合作與政府部門,強化供應鏈安全,並推進AI與半導體的發展。
台灣將以民主核心價值為基礎,與國際夥伴攜手合作,共同建構韌性的民主科技供應鏈。
國際合作與中國挑戰
- Satoshi 認為,推動國際合作、共享法規框架,能協助企業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透過 CPTPP 等平台促進全球合作。
- Lennart 表示,美國與盟國正在限制先進光刻機出口,防止中國在AI晶片製造上快速進展,並鼓勵盟友圍繞美國建立AI聯盟,鞏固民主陣營。
- Peter 以歐洲為例指出,雖設定2030年半導體市佔率達20%的目標,但完全自主困難重重,因此需仰賴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夥伴合作。
第二場:半導體格局轉變與戰略思維
主持人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曹世綸擔任,邀請三位重量級作者分享半導體與地緣政治的研究成果,並剖析全球產業格局。
ASML的全球關鍵地位
Marc Hijink,荷蘭《新鹿特丹報》財經記者,著有《造光者》,深入研究ASML與EUV光刻機三年。
他指出,ASML從小公司崛起成為全球唯一EUV供應商,80%的價值來自供應商生態,展現產業鏈合作的重要性。
未來10至15年光刻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歐洲也將因ASML而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美中日三角競爭
太田泰彥(北海道大學教授,《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作者)剖析:
- 美國政策:如何制定對華為的制裁,以及其背後戰略考量。
- 中國模式:政府大規模資金補貼,形成「大者恆大、贏者全拿」,先鞏固國內市場,再進軍國際。
- 日本策略:透過Rapidus等國家級計畫,重點發展技術、人才、願景,推動本土半導體復興。
他強調,AI的崛起將深刻影響半導體發展,晶片是AI的核心基礎。
晶片為國安核心 R&D決定未來
H.S. Philip Wong(史丹佛大學教授,《晶三角》共同作者)表示:
- 過去國防部並不認為晶片與國家安全直接相關,如今晶片已被視為最關鍵的戰略資源。
- 美國目前缺乏完整製造基礎,須透過國際合作重建。
-
科技必須持續進步,研發(R&D)是維持競爭力的核心。
政權更迭帶來的不確定性
- Yasuhiko:日本與韓國、台灣需結盟以平衡美國壓力,Rapidus將成為日本國家級戰略產業。
- Philip:美國新政府面臨三大挑戰:
- 晶片法案執行混亂,補貼分配不透明。
- 研發政策未定,非營利計畫被取消。
- 外國學生政策收緊,恐造成長期人才斷層。
- Marc:出口管制同時涉及國安與貿易,導致企業投資觀望,市場陷入不確定性。
跨國信任是基石
Yasuhiko提出,未來半導體競爭將同時存在於:
- 國家 vs 國家
- 公司 vs 公司
- 公司 vs 自國政府
- 公司 vs 外國政府
只有建立跨國信任,產業鏈才能穩健運作。
Marc則補充,歐洲內部必須整合,如荷蘭ASML與德國蔡司攜手合作,並拓展至東南亞等地區。
第三場:全球科技新角色 越南、捷克、非洲的新機會
主持人由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院長張培仁擔任,聚焦新興市場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角色與潛力。
捷克:歐洲車用晶片與網路安全樞紐
Tobiáš Lipold(Sinopsis智庫)指出,捷克與台灣合作已涵蓋:
- 人才交流
- 車用半導體研發
- 韌性供應鏈(設計、測試、封裝)
- 網路與供應鏈安全法規
捷克已設立投資辦事處,協助台灣廠商進軍歐洲市場,並憑藉鄰近德國的地理優勢切入車用晶片產業鏈。
非洲:AI與人口紅利帶動新興市場
Mathias Léopoldie(Julaya創辦人)表示,非洲市場對智慧型手機與資料中心需求龐大。
國際投資者,如日本、新加坡與法國,已開始投入非洲礦產與數位基礎建設。
Joelle Itoua Owona(AfriWell Health創辦人)指出:
- 2030年AI市場規模將達1兆美元。
- 2035年非洲將擁有全球最大年輕勞動力,7成人口未滿30歲。
- 推動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AfCFTA),建立科技與半導體合作基礎。
- 台灣在非洲可提供技術、人才培訓與供應鏈管理經驗。
越南:核電帶動半導體產業騰飛
武國輝(越南國家創新中心主任)強調,越南正加速推動核電建設,以解決能源短缺問題,支撐半導體與高科技製造。
現況與優勢
- 人口超過1億,擁有大量理工人才與年輕勞動力。
- 政治穩定,文化接近亞洲主要經濟體。
-
已具備完整電子產業體系:
- 三星60%手機產量來自越南。
- Intel最大晶片測試與封裝廠設於胡志明市。
- NVIDIA研發中心將於2024年12月啟用。
- 高通上月宣布設立全球第三大研發中心。
未來目標
- 五年內實現經濟成長率10%。
- 2024年11月7-8日舉辦越南半導體展,推動國際合作。
- 與台灣、日本、韓國深化人才交流。
武國輝指出:「核電是越南半導體產業長期發展的基石,將確保供應鏈穩定並吸引更多國際大廠投資。」
全球供應鏈分工與挑戰
- 日本:化學材料
- 韓國:記憶體
- 歐洲:機台設備
- 台灣:晶圓製造
能源與水資源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挑戰,張培仁表示:台灣已積極推動水資源回收與綠能建設(25%電力來自綠能),而武國輝表示,越南透過核電發展,確保未來能源供應。
SEMICON 周邊論壇──2025 半導體與地緣政治論壇:探索供應鏈韌性與策略新局 主辦單位 • 外交部(MOFA Taiwan) • 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 • 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 協辦單位 •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完整講者名單】
13:20 – 14:15 場次一|戰略重整:供應鏈韌性對話
主持人
- 張智程|科技、民主與社會中心(DSET)執行長
講者
- Lennart Heim|蘭德公司科技與安全政策中心研究員
- 猪俣哲史(Satoshi Inomata)|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IDE-JETRO)資深主任研究員
- Peter Fatelnig|歐盟駐日本代表團 數位經濟政策部公使參事
14:30 – 15:25 場次二|動態中的半導體:引領全球格局的戰略轉變
主持人
- 曹世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兼台灣區總裁
講者
- 馬克.海因克(Marc Hijink)|荷蘭《新鹿特丹報》財經記者與科技專欄作家、《造光者》作者
- 太田泰彥(Ota Yasuhiko)|北海道大學工學研究院教授、《半導體地緣政治學》作者
- 黃漢森(H.S. Philip Wong)|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電機系教授、《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共同作者
15:40-16:35 場次三|全球科技新角色:從半導體到數位創新
主持人
- 張培仁|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臺大創新設計學院院長、前工研院副院長
講者
- Tobiáš Lipold|解析中國(Sinopsis)智庫研究員
- Mathias Léopoldie|新創金融平台 Julaya 創辦人與執行長
- Joelle Itoua Owona|線上醫療平台 AfriWell Health 創辦人與執行長
- 武國輝(Quoc Huy Vu)|越南財政部國家創新中心主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