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動物花園 週末送養會助上萬浪浪找到家
【記者張珈瑄 林蔚均/新北市新店區報導】「我們必須讓動物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而不只是照片裡的按讚數。」台灣流浪動物花園協會秘書長郭銘銘說。協會創立初期,由一群志工協助拍照、上傳、設計文宣,讓收容動物被更多人看見。如今,他們走出網路,在IKEA等人潮多的賣場舉辦固定送養會。送養會上,志工們設置簡單的攤位,放上動物資料卡,牽著狗狗、抱著貓咪與路人互動,耐心解說動物的背景與照顧方式。這套「線上媒合+現場互動」的做法,讓動物從網路照片走進現實生活,送養會成立十餘年來送養超過一萬隻以上的犬貓。
2003至2004年間,台灣多數人尚未習慣使用網路,動物收容所資訊封閉,環境惡劣。郭銘銘當時仍在設計公司工作,因喜愛動物加入志工行列。她回憶,收容所內缺乏檢疫與隔離,甚至出現狗咬狗、非人道安樂等問題。創辦人Rose 陪朋友尋狗時目睹現況,決定推動中途寄養,以「回家」為目標,讓動物不只是活下來。
協會尚未立案前,志工便開始進收容所拍照、整理病史上傳網站,提升動物曝光度。同時也在大潤發、家樂福等地擺設攤位,發放摺頁、解說認養流程,結合線上與實體行動,成為後來送養會的雛型。
成立後,協會將送養會制度化,進駐IKEA等人潮場域,於週末定點設攤。志工牽狗抱貓與路人互動,介紹動物背景,讓民眾能從網路照片走入現場接觸,推動更多實際認養,讓動保真正進入生活。
循環送養:精準對位,確保長效落實
送養會的主要推動循環式救援,其核心在於「有進有出」,每隻能參與送養會的犬貓皆須通過健康篩檢與行為評估。包含至少一劑疫苗、驅蟲、健康檢查與隔離觀察,確認無傳染病或攻擊行為,才能進入送養流程。此外,每場送養會前也會進行洗澡與烘毛,確保動物外觀整潔、狀態穩定,提升與民眾互動的可能性。
根據場地、天氣與參展動物數量,協會會彈性調度現場義工與專職人力。為確保照護品質,現場執行「一對多」分級管理,例如大型犬需專人照顧,每位義工最多負責一至兩隻;若是小型犬或穩定性高的貓,可一人看顧三至五隻。這樣的安排兼顧效率與安全,確保送養會有序進行。
動物若被認養,協會也設有後續審核機制。義工會請認養人填寫問卷、進行面談,了解其飼養準備與生活環境,評估是否適合送養。義工Q果表示,這些繁瑣程序是為了盡可能保障動物未來的幸福,而非單純完成一次送養。
在送養數量上,郭銘銘表示並沒有那麼絕對確切的數字。ㄧ隻動物被照顧到送養,除了人力之外,還有空間、醫療資源的考量。再者送養速度也無法確定,有些狗要等很久,有些則很快送出去,取決的條件也不全然是牠們的狀態,也可能是牠們的品種、性格等。假設協會的空間、人力固定的話,一個送養空位平均可以送養六隻犬貓。犬貓進到協會,經健檢至帶到送養會的整個過程,順利的話約可在兩個月內送養成功。
攜手企業:IKEA 節點的穩定支撐
考慮公開場合能夠觸及更高的人流量,早期協會義工自發在大潤發、家樂福等賣場擺攤,現場展示犬貓照片與基本健康狀況,直接與路人互動,並發放送養資訊。
當時多數賣場與公共空間僅允許單位借場,但若要在主要動線設攤,就需「單位對單位」的合作,這促成協會的成立,於2007 年正式登記為社團法人,以便向賣場、社區公園、捷運公司等申請場地。此後,協會逐步累積與各大賣場的合作經驗,建立制度化流程。讓「送養會」從臨時快閃,進化為定期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與 IKEA 的長期合作。
IKEA 以「家」為品牌核心,恰與協會「讓動物回家」的理念相契合。早在疫情前,協會即與 IKEA 試辦多次送養會;疫情爆發後,多數室內場地難以申請,IKEA 主動邀請協會重返館內展示區,並在店內重要通道設置動物立牌及簡易互動區,讓逛家俱的顧客隨機遇見送養動物。疫情前每週固定舉辦雙日場次,疫情後維持每月2至3場,讓民眾能對送養活動有印象、提升犬貓送養率。
不同於僅靠社群發文的單一曝光,企業合作將送養活動帶到社區核心動線,讓更多對動物保護尚未意識到的民眾,能被動接觸到認養資訊,並有機會當場決定領養。這種「企業+NGO」模式,打破了傳統送養模式的空有好心,為協會送養會的長期穩定提供了關鍵支撐。
人力挑戰下的人性光輝
在送養會現場,志工Libi曾遇過一對夫妻,靜靜坐在陽光下討論家中哪些地方要改造,才能讓狗狗住得更舒服。「他們談的不是狗會不會吵,而是怎麼讓牠過得更好。那畫面很平凡,卻讓我非常感動。」另一位讓郭銘銘印象深刻的認養人,則是在接手一隻被退養的成貓後,溫柔地說:「不用感謝我,既然決定認養,就會好好照顧牠。」那隻貓因過敏需特別照護,還一度出現情緒低落,但新飼主毫不退縮,反而安慰協會:「這是我應盡的責任。」那一刻像是把孩子交到願意負責的人手上,這份真誠讓她感動。
正是這些溫暖的人與事,讓志工們願意留下來。郭銘銘坦言,協會最大的挑戰不是經費,而是穩定且能長期投入的志工。洗澡、烘毛、現場互動、家訪追蹤,每一項都需投入大量心力,且幾乎沒有報酬。許多繁重工作往往難以留住人,但也因為看見這些動物被認真對待、走進好家庭,志工才更願意持續撐下去。
從街頭到心頭:送養會牽起超過千隻毛孩的幸福歸屬
截至2025年年初,每月舉辦在不同地點的送養會以持續十年以上,幫助了上萬隻犬貓找到新家。送養會至今年5月中旬已成功送養37隻犬貓。托結紮政策推廣、市府收容所減量等外部變因影響,台灣流浪動物數量縮減不少。儘管協會每年需送養的動物總量逐年下降,但認養成功率與後續追蹤滿意度均顯著提升。
更值得一提的是,「循環式救援」的效益快速增長:當一隻動物順利送養,空出中途家庭後,馬上有新動物入住;新動物的體驗與認養,又再創造一次送養會的素材與故事,吸引更多目光,如此正向循環,使協會在志工與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能維持高頻率的救援輸出。同時,協會也攜手多所大專院校推動生命教育課程,讓師生在校園就能接觸動物保護議題,並將認養過程中的故事製作成桌曆、海報等教育素材,提升社會對「奶貓照護」、「病後動物陪伴」等專項需求的理解,並招募更多專業志工。協會也在實施TNR 計劃(Trap誘捕–Neuter絕育–Return回置),在宜蘭地區幫助動物結紮。
採訪側記:
透過這次的採訪我們深深的感受到,每場送養會的背後,是志工無數次進出收容所的身影,是被寄養家庭默默無聞的守護,也是領養者懷著期待和擔憂的抉擇。當一份份領養契約被簽下,不只是完成一次「交易」,更是一次「承諾」,讓每隻流浪動物都能在循環中延續生命,與人共構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