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伍麗華吐真情:原住民族教育的希望與挑戰在於教學方法

2025/09/06 15:50
109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伍麗華吐真情:原住民族教育的希望與挑戰

在於教學方法

【屏東/基隆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當立法委員伍麗華(Saidai/Reseres)踏上會勘的旅程,她的腳步總是帶著一份深刻的關懷。這一次,她的行程緊湊而充實,從屏東三地門鄉的地磨兒國小,一路北上至基隆的八斗高中,每一站都見證了原住民族教育的希望與挑戰。這段旅程不僅僅是公務上的考察,更是一場心靈的洗禮,讓她對原住民族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照片

地磨兒國小:家的溫暖與迫切的需要

        會勘的第一站來到屏東地磨兒國小。這所位於排灣族部落中的學校,對伍麗華委員來說,意義非凡。這裡不僅僅是教育的場所,更是孩子們成長的家。她與老師們和孩子們敘舊,感受著這片土地的溫暖與活力。然而,溫馨的氣氛中也夾雜著現實的挑戰。

照片

        伍麗華委員深入了解學校所面臨的問題。首先是學校戶外教室觀景台的邊坡崩塌,這不僅影響了教學安全,也讓孩子們的活動空間受限。她當場承諾,將會督促國教署儘速核定新台幣565萬元的經費,確保修復工作能盡快展開。此外,她也關注到校內的體育設施需求,得知體育署已核定鄉公所400萬元的體育館冷氣經費,她建議將此計畫與風災時的安置空間規劃一併考量,發揮更大的效益。

照片

        至於操場與排水系統的改善,以及光電風雨球場的建置,她則鼓勵學校另行提報計畫,以爭取更多資源。而柔道教室的需求,也將納入115年的校舍重建計畫中一併評估。這次會勘,不僅是單純的聽取陳情,更是將原住民族教育的在地需求,化為具體的政策行動。


八斗高中:都會區裡的族語奇蹟

        結束地磨兒國小的行程,伍麗華委員馬不停蹄地前往基隆八斗高中,考察原住民實驗專班的教學成果。在這裡,她所見證的景象,令她感到無比震撼與感動。

照片

        「這些高中孩子實在太狂了!」這是她事後分享時,最直接的心情寫照。這些孩子從小在都會區長大,甚至連父母都不會說族語,但他們卻能講出流利且純正的族語。這份驚人的能力,讓伍麗華委員不禁感嘆:「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照片

        她發現,八斗高中的原住民實驗班,並非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學生們親手開墾了一個原民生態教室,種植各種傳統作物;他們齊心協力,運用傳統的建築工法,蓋出了一座幾次颱風都吹不倒的工寮;甚至還佈置了一個讓人流連忘返的「打路岸餐廳」,將族語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照片

        這一切的奇蹟背後,伍麗華委員找到了核心人物——排灣族的潘育文老師。她稱讚這位老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帶領這些來自不同族群、特別是阿美族的孩子們,找到「成為人的路」。伍麗華委員認為,這份成就遠超越了任何形式上的教育,這位老師是她心中當之無愧的No.1

        這次會勘,讓她深刻體會到,以族語為核心的原住民族教育,並非不能實現,關鍵在於教學方法。潘育文老師以身作則,將文化與生活緊密結合,讓語言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生命。

照片

        伍麗華委員從地磨兒國小的在地關懷,到八斗高中實驗教育的驚喜發現,這段旅程不僅僅是履行職責,更是一次深刻的學習與反思。她深刻感受到,當原住民族的教育工作者們願意用心投入,無論身處何地,都能為下一代點亮希望的火光。她的心得不僅僅是感動,更是一種堅定的承諾:作為立法委員,她將繼續為原住民族的教育與文化傳承,付出最大的努力。圖/截自伍麗華為圓臉書.

照片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