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伍眼中的江漢:從迷彩服到演講台的三十年淬鍊
中央伍眼中的江漢:從迷彩服到演講台的三十年淬鍊
{場記/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場景一:中常會前的黎明】
清晨五點,台北市仁愛路巷弄內的老舊公寓亮起一盞孤燈。江漢將迷彩圖案的領帶仔細繫上,指尖撫過桌面的三張證書影本——自由搏擊教練證、散打王金腰帶照片、拳擊協會年度最佳選手獎狀。窗外飄來隔壁早餐店的油煙味,混雜著他沖泡的馬告咖啡香氣,這是他從涼山帶回來的習慣。
「三十而立樂團的貝斯手、特勤隊的格鬥教官、現在是政策幕僚...」他對著鏡子喃喃自語,迷彩領帶與深灰西裝形成微妙衝突。手機螢幕跳出谷暮主任的訊息:「記得把部落遷徙史放進案例。」他想起上週在原民部簡報時,某位官員曾質疑:「運動員懂什麼國防政策?」
【場景二:演講廳的二十分鐘】
中常會的深褐色大門緩緩開啟,江漢踏著特勤隊訓練出的穩定步伐走向講台。投影幕亮起「國防與體育政策整合芻議」的標題,台下坐著從總統到各部會首長的二十餘道目光。他注意到鄭麗君副院長正在批閱文件,行政院副院長的鋼筆在指尖轉動。

「各位長官,請容我從三個身份談起。」江漢按下遙控器,螢幕出現特勤隊員在暴雨中扛著橡皮艇衝鋒的畫面,「這是我的搏擊教練證,上面的泥漬來自八八風災救災現場。」文件批閱聲停止了,鋼筆被輕輕擱在桌面上。
當投影幕切換到三十而立樂團在部落巡演的照片時,他模仿長老吟唱古調的喉音震動麥克風:「政策就像排灣族的鼻笛,音孔位置差1毫米,整個旋律都會走調。」幾位官員的嘴角開始鬆動,賴主席調整坐姿前傾十五度。
【場景三:幽默背後的鋼鐵意志】
「去年協助修改國軍體測標準時,某位將軍問:『士官長,你打過幾場真正的戰鬥?』」江漢解開西裝鈕釦,露出特勤隊T恤上的狼頭徽章,「我回答:『報告長官,我打贏過300場擂台賽,但最艱難的戰鬥是說服女兒參加族語認證。』」笑聲如漣漪般在會場擴散,攝影機捕捉到鄭副院長悄悄拭去眼角的淚光。
他展示手機裡女兒穿著族服彈奏月琴的影片,「這是我們要守護的未來。當兵役制度與體育政策結合,我們培養的不只是戰士,更是能帶著文化自信走向世界的台灣人。」賴主席的鋼筆開始在筆記本疾書,紙頁摩擦聲清晰可聞。
【場景四:掌聲之後的寧靜革命】
散會時,原民部谷暮主任攔住正要離開的江漢,將手機遞到他面前。螢幕上是行政院新媒體小組的即時統計:#國防文化力 標籤在演講結束後90分鐘內衝上熱搜前三。國防部長在走廊另一端舉起咖啡杯致意,杯身貼著「三十而立樂團巡演」的貼紙。

深夜的服務處裡,江漢將演講稿收進印有陸軍徽章的檔案夾,旁邊擺著泛黃的《涼山情歌》樂譜。電腦螢幕閃爍著體委會的會議邀請,主旨欄寫著「搏擊運動與全民防衛整合方案」。他從抽屜取出族語版的《孫子兵法》,在扉頁寫下新註解:「真正的戰略,是讓不同靈魂在共同旋律中找到戰鬥位置。」
【場景五:中央伍的凝視】
隔週的立法院質詢台上,某位委員舉著江漢的演講節錄高聲批判:「讓運動員指導國防政策豈非兒戲?」鏡頭帶到列席的江漢,他正用特勤隊手語向旁聽席的涼山弟兄比劃:「保持呼吸,等待節奏。」
當晚的政論節目裡,退役將領指著江漢的搏擊教學影片分析:「這記右勾拳的收勢角度,和他修正的後備動員方案有相同邏輯。」鏡頭外的服務處裡,江漢將各界批評謄寫在拳擊訓練日誌,每頁空白處都畫著鼻笛的指孔圖——那是他準備下次演講的視覺比喻。

【終幕:故事未完待續........】
三個月後的總統府音樂會,三十而立樂團的貝斯聲部突然加入一段排灣族戰祭旋律。江漢的迷彩領帶在舞台燈光下若隱若現,觀眾席裡的國防官員正用手機錄影。谷暮主任轉頭對新媒體部主管低語:「這段表演的編曲者,正在幫我們設計軍歌數位教材。」
散場時,某位曾質疑江漢的將軍在停車場攔住他:「江副主任,聽說你下個月要幫特戰隊設計近身格鬥課程?」江漢從西裝內袋掏出泛黃的體測表,「這是當年我們用山訓改良的都會戰術,或許能讓課程更...」將軍突然伸手調整他的領帶結,「迷彩圖案歪了,這在部隊裡要扣分的。」兩人相視而笑,月光將他們的影子拉長成兩柄交叉的獵刀。
這夜,台北城的霓虹燈下,無數個江漢正在誕生——他們帶著軍靴的泥土踏上議事殿堂,握著麥克風的手仍留有搏擊繭痕,在政策文件與族語歌謠間編織著新時代的戰鬥隊形。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