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小站攜手身障者 用便當走出自立之路
【記者黃藝頲、王子芸/台中市報導】當身心障礙者離開特教學校後,他們該何去何從?這是許多特殊家庭和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瑪納小站專為18歲以上身心障礙者提供一個學習環境,透過便當製作提升手作技能,培養他們自立生活的能力。小站設有多元化的學習管道,學員在這裡不僅能學習各式料理食材的運用,還能掌握環境清潔等實用生活技能。這些技能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日常生活品質,還為日後進入庇護工場或其他就業機會打下基礎。小站以關懷與支持為出發點,幫助身心障礙者提升自理與工作能力,邁向更獨立的生活。
尤琬玲現任瑪納小站組長,大學時期專攻商科,畢業後從事相關工作。但在經歷一段職涯空窗期後,她決定回歸兒時的夢想,選擇投入特教領域,至今已有三十年。瑪納小站是台中慈愛智能發展中心設立的一間小作所,小作所是小型作業所的簡稱,主要協助身心障礙者透過簡單作業活動,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自立能力。「瑪納」這個名稱源自聖經中描述的上帝賜予以色列人的神奇食物,象徵希望與支持,瑪納小站由此得名。
早期慈愛智能發展中心的便當交由外部商家提供,但無論價格還是味道,都未能滿足需求。當時尤琬玲注意到中心收到的捐贈物資中,有許多可利用的食材,這讓她萌生了開設小作所的構想。在一次與董事會的聚會中,尤琬玲提出了這個想法,希望找到一個空間用來製作便當。當時她並未抱太大希望,因為這不僅需要合適的場所,還需足夠的人力。但在慈愛智能發展中心董事們的支持下,順利找到適合烹飪的場地並獲得資金挹注,這項構想最終得以實現,瑪納小站也因此誕生。
為身心障礙者開創自立之路
小站每日將學員分為兩組,一組負責料理,另一組負責清潔,每兩個月,學員會根據意願填寫志願,讓他們選擇喜歡的工作。瑪納小站每天需為中心準備120份便當,有時還需處理額外訂單,在扣除成本後,小站會將剩餘的利潤用於發放工作獎金,獎金根據學員的工作內容與能力分配。「在他們使用工作獎金時,他們是有成就的,他們就不需要是一直伸手的。」慈愛智能發展中心主任廖文政說。這些措施不僅能鼓勵學員學習新技能,還能提升他們的自信心與工作動力。
許多學員在進入瑪納小站前從未拿過菜刀,長期受到保護。進入小站後,學員透過工作人員的教導,逐漸學會如何料理食物、打掃衛生。她笑著說:「他們每天做的,都比我做得好。」進入瑪納小站後,學員不僅學會了實用技能,還能為未來的工作機會做準備。尤琬玲強調,許多人從特教學校畢業後,因身心障礙往往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導致長期待在家中,甚至因此逐漸喪失自主生活的能力。
小作所的成立,不僅解決了中心便當品質與成本問題,還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更多學習機會。如今瑪納小站不僅每天為中心提供新鮮可口的便當,還培訓了20名身心障礙者,幫助他們透過工作提升自信,邁向自主生活。
學會與情緒共處
小作所的學員陳秋萍患有身心方面的問題,有段時間因未按時服藥,導致情緒不穩,甚至出現自傷和傷人行為。有次陳秋萍在小作所發作時,尤琬玲立刻叫來救護車,準備把她緊急送醫。陳秋萍看到警察和救護人員時,顯得非常害怕,但慢慢的她冷靜下來。 在醫護人員和警察離開後,陳秋萍抓住尤琬玲問到:「你不要我了嗎?」尤琬玲哽咽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在那一刻她感到非常難過,心中湧現出「要陪著他們」的念頭。這句話深深觸動了她,因為這一刻讓她有了深切體會,開始改變自己的做法,將更多的時間、耐心放在學員上。
她表示並不是只有陳秋萍如此,在瑪納小站的許多學員都會出現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但在工作人員耐心的教導,告訴他們如何面對並處理自己的情緒,他們開始慢慢改變,並學會了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
「你有一塊雞排,我也有一塊雞排,我吃完我的雞排,又吃掉你的,這種就叫很過分。」尤琬玲笑著分享這句她用來教導學員的話語。她提到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情緒與感受的理解,往往需要透過具體的生活經驗才能建立。「家長很開心,每次有什麼問題第一個求助的就是我們。」尤琬玲笑著說。學員羅盛議從小由阿嬤帶大,由於他常會亂花錢,因此阿嬤希望能調整他的零用金。為此小站與阿嬤聯手「演了一場戲」告訴羅盛議,阿嬤年紀大了無法像以往一樣賺那麼多錢,用自然的方式逐步減少他的零用錢。令人意外的是,他不但沒有生氣,還默默接受了這個改變。尤琬玲也強調,學員的改變,除了小站的協助,也需要家庭的配合。若家長能與小站形成共同支持的力量,才能真正讓轉變發生。
引領身心障礙者走向自信與接納
「在這裡已經不容易了,你要出到社會,要讓社會大眾接受你,你絕對不能有那些話。」尤琬玲語重心長地說。她強調學員的言語表達與態度非常重要,無論是三字經還是像「白癡」、「笨蛋」這樣的詞語都不能出現。良好的態度和禮貌是學員邁向社會的第一步。
她回憶去年帶學員搭飛機前往澎湖,提醒學員保持安靜,當時學員們表現得十分乖巧。「那個航空小姐和我說,你們怎麼可以這麼棒,因為平常的乘客都沒有這麼棒。」尤琬玲開心地分享到。這讓她更加相信,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身心障礙者也能夠被社會接納和肯定。「聽到外人這樣的稱讚,我真的很開心。」尤琬玲說。
不只是語言與行為,尤琬玲也十分關注學員的情緒與健康。她分享到近來天氣變化劇烈,導致部分學員出現情緒波動與身體不適,有人甚至在家中昏睡了近20小時。為了幫助他們穩定身心,每當天氣轉晴,她就會安排戶外活動,讓學員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藉此緩解焦慮與低落情緒。
對尤琬玲而言,陪伴學員不只是提供照顧,而是在過程中建立起一段真誠且穩定的關係。「其實他們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她說,在與身心障礙者的互動,不能只是從專家的角度出發,而應該像朋友一般平等相待。儘管如此,她也坦言,如何在親近與專業之間拿捏分寸,是每天都在面對的課題,既要給予理解與溫暖,也要守住適當的界線,才能建立健康長久的信任關係。
「陪伴別人成長的過程好像比較好玩。」瑪納小站教保員周旻萱笑著說。原本就喜歡與孩子相處的她,發現身心障礙者在心智上像孩子般純真,這讓她樂於投入其中。在陪伴的過程中,不只是學員在進步,她自己也慢慢學會換位思考,從對方角度理解情緒與行為,並放下自己的敏感與焦慮,調整心態,讓自己變得更穩定、更柔軟。對她來說,這段旅程是雙向的學習與成長。
一步一步 慢慢走
瑪納小站成立至今已滿五年,站內每一位學員如今都顯得熱情、自信,這背後離不開尤琬玲與教保員們長期的陪伴與努力。他們日復一日地引導學員,耐心教導如何辨識並表達情緒,幫助學員逐步建立起情緒管理的能力。對於原本內向、害羞的學員,往往需要長達一至兩年的時間,透過不斷互動與鼓勵,才能慢慢打開心房,學會與人溝通、建立自信。在生活技能的訓練上,學員也展現出明顯成長,從過去對廚房一無所知,到現在能獨立處理簡單食材、清掃環境,這些改變的背後,是教保員們一步步、不厭其煩地示範與陪練。
尤琬玲特別重視「自主性」的培養,無論是旅遊行程的規劃,或是空閒時間的活動安排,教保員都會鼓勵學員集體討論、表達意見,由他們自行作出決定,進而學習自我管理與團隊合作。除了生活訓練,瑪納小站也正積極拓展實作與職場銜接的機會,但由於部分身心障礙者在守時、工作耐力及彈性應變能力上面臨挑戰,往往難以符合庇護工廠的用人需求,因此真正能順利進入庇護工廠的學員仍屬少數。
瑪納小站未來計畫拓展以代工包裝為主的作業內容,希望能爭取穩定的合作廠商,為學員打造更多實務經驗與就業可能。在瑪納小站,學員們不僅習得生活與工作技能,更可以在日常中逐步累積自信與獨立。透過細心陪伴與持續支持,他們突破內在障礙,展現無限潛能,這些看似微小卻深刻的改變,證明只要社會願意給予機會,身心障礙者同樣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是他們走向世界、融入社會的重要一步。
採訪側記:
瑪納小站裡的學員都是18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他們看起來都比我大,但是採訪時他們都叫我姐姐或老師。小站組長熱情的邀請我們享用他們製作的便當,吃完後學員們還非常熱情的幫我們洗碗。他們善良天真,眼神中有不屬於這個年紀的單純,希望他們永遠開心,沒煩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