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的「合法卻無市」
近來關於加熱菸的討論再度引起社會矚目,根據法令規定,產品一旦通過主管機關的審查,理應可以進口、製造與販售,然而現實卻是,加熱菸早已通過審查程序,卻始終無法真正進入市場;對此,官方的說法是「還需要配套規劃」、「不會這麼快上市」,但這樣的拖延,讓社會不得不質疑:政府是否在打假球?
首先,法令白紙黑字地寫著「通過審查即可上市販售」,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設下層層限制,讓加熱菸停留在「合法卻買不到」的荒謬狀態?這不僅違背法治精神,更等同於行政機關在玩弄文字遊戲,對民眾釋放了錯誤訊息。當新聞稿鋪天蓋地宣布「加熱菸合法通過審查」,消費者自然以為馬上能在市場購得,但現實卻是遙遙無期的空等,這種有名無實的操作形同欺瞞。
其次,政府的拖延正好讓紙菸與黑市受益。加熱菸在許多國家早已上市多年,而在台灣紙菸隨處可買,加熱菸卻遲遲未上市,導致加熱菸使用者只能被迫繼續購買紙菸,或轉向購買走私水貨。這樣的政策效果,不但無助於公共健康,反而助長了地下市場,讓非法管道笑到最後。
再者,政府不敢坦然面對爭議,卻選擇以拖待變,實為怠惰治理。若官方認為加熱菸仍需更多評估,那麼當初就不應該通過審查;若認為它應該合法上市,就應該加速配套,而不是一邊高調宣傳「通過審查了」,一邊又設立限制。這種「喊一套、做一套」的矛盾,不僅損害民眾對政策的信任,更削弱政府的公信力。
更嚴重的是,這樣的處理方式,將民眾的健康與選擇權當成政治籌碼;加熱菸在國際上早已不是新鮮議題,但台灣卻仍陷於「通過卻不上市」的荒謬困境。這種拖延不是保護,而是忽視;不是謹慎,而是推責。當消費者一再被告知「合法卻買不到」,久而久之,對於政策的信任將徹底崩潰。
政府若真心在意公共健康,應該以透明、合理且有效率的方式處理加熱菸議題,而不是口頭說開放、實際卻百般刁難。若認為可以合法販售,就應儘快讓產品上市,並配合稅制、標示與管制措施,給民眾一個公開、合法的選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