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大武山腳下開始:Ljegeay Mavaliv宋茂璋的新聞媒體人生

2025/08/18 11:36
107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故事從大武山腳下開始:Ljegeay Mavaliv宋茂璋的新聞媒體人生

{高雄訊 記者/程德昌Valjeluk Katjadrepan}

照片

第一章:太麻里溪畔的童年時光

        在台灣這座美麗島嶼的東南隅,高聳入雲的大武山脈猶如一位慈愛的母親,靜靜地守護著一方土地。山腳下,一條蜿蜒如帶的小河——太麻里溪,流淌而過,滋養著一個名為 Kaqaluwan(嘉蘭村)的古老部落。這裡,是排灣族子民世代繁衍的家園,也是一個名叫 Ljegeay 的排灣族男孩,成長的故鄉。他的家族名是 Mavaliv,全名為 Ljegeay Mavaliv(宋茂璋),他的故事也從這裡的風聲、溪流聲與山林間的蟲鳴鳥叫中,一頁一頁的展開。

照片

        部落的美,難以言喻,卻被民歌手胡德夫以他深情的歌聲傳唱。Ljegeay 的童年,便是在這些歌謠的旋律中度過的。他常與部落的孩子們赤著腳,在太麻里溪的鵝卵石上追逐嬉戲,腰間繫著一把小小的彎刀,那是部落男孩的標誌。他聽著胡德夫吟唱著「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也親身感受著那份如母親般溫暖的擁抱;他想像著「牛背上的小孩唱在牛背」,那是他與牛隻們在翠綠山坡上共度的無憂歲月。那段終日赤足、無拘無束的時光,成為他人生中最純粹、最美好的回憶,也是他日後無論走得多遠,心中永遠的歸宿。

在嘉蘭國小完成基礎教育後,Ljegeay 迎來了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畢業典禮。這是一場屬於全村的盛事,每個孩子都將獲得一份屬於自己的榮譽。在畢業典禮上,Ljegeay 的全家都為他獲得「品學兼優」的獎項而歡欣鼓舞。然而,對於年幼的 Ljegeay 來說,這場典禮最大的意義卻不在於獎狀本身。他享受到了人生第一次穿上鞋子的經驗。那雙緊緊包覆著他雙腳的皮鞋,象徵著他即將告別無鞋的童年,走向更遠的世界。那種既興奮又有些拘束的感覺,至今仍是他心中最獨特的記憶。

照片

第二章:赤足踏過求學路

嘉蘭村的童年美好而純粹,但求學之路卻充滿了挑戰。國小畢業後,Ljegeay 進入了更遠的大王國中就讀,這段路程並沒有因為他的年齡增長而縮短。每天清晨,他依舊得穿過那條熟悉的羊腸小徑,徒步前往學校。春夏秋冬,小徑兩旁的景色不斷變換,春日裡野花盛開,夏日裡綠意盎然,秋日裡落葉紛飛,冬日裡寒風凜冽。這些不斷變化的季節花草,就像是他的老朋友,默默地陪伴著他走過了三年的國中歲月。這段每日與自然為伴的旅程,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對這片土地的愛更加深沉。

國中畢業後,Ljegeay 選擇繼續升學。那時,台東中學是台東地區唯一的高中,對於他來說,沒有其他的選擇。這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他必須更早地離開家,走更遠的路,去追逐學業上的目標。在高中三年,他展現出了驚人的毅力與紀律。無論颳風下雨,他從不缺席任何一堂課。三年過去,當他從台東中學畢業時,「全勤獎」成了他高中生涯最完美的註腳。這個獎項不僅代表著他三年未曾間斷的學習,更象徵著他對自我要求與目標實現的堅定不移。對於一個來自偏遠部落的孩子而言,這份看似微小的榮譽,卻是他用雙腳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飽含著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未來的期許。

照片

第三章:從山海到藝專的廣電夢

高中畢業後,Ljegeay 於民國六十九年夏天參與了全國三專聯招,並如願以償地考取了國立藝專廣電科。這是一個嶄新的起點,他必須離開他熟悉的大武山與太麻里溪,來到陌生的板橋大觀路。初次來到藝專校園,眼前的景象與他心中的嚮往有些出入。狹小而破舊的校舍,與他夢想中充滿藝術氣息的殿堂有些距離。然而,這份現實的落差,並未動搖他對藝專的憧憬,更沒有削弱他對廣電科的熱情。廣電科是他的第一志願,他堅信,在這裡,他將能為自己的新聞夢打下堅實的基礎。

照片

三年的求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他需要適應都市的生活,面對課業上的挑戰,以及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相處。儘管過程充滿了波折,但這一切都未能影響他對新聞工作的嚮往與熱忱。在學校裡,專業且充滿熱忱的師長們,傾囊相授,為學生們傳授寶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Ljegeay 積極地向師長們學習,從廣播製作到電視攝影,從新聞採訪到後製剪輯,每一個環節他都認真投入。這段在藝專的學習經歷,不僅為他開啟了通往媒體世界的大門,更為他日後長達三十年的新聞工作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學理與實務基礎。

照片

第四章:故鄉土地上的記者初啼

民國七十七年,Ljegeay 的新聞夢迎來了實現的契機。當時,新聞界的龍頭—台灣電視公司(台視)舉辦了記者招考,名額僅有兩個,競爭可謂異常激烈。來自全國各地的頂尖人才,懷抱著同樣的夢想,參與了這場百人應試的激烈角逐。在層層選拔與考驗中,Ljegeay Mavaliv 的才華與熱情被看見了。他成功地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僅有的兩位錄取者之一。同年八月,他被分發回到了他的故鄉台東,以記者的身份,重新踏上了這片熟悉的土地。

照片

他的記者生涯,便從這裡正式開啟。台東這個看似平靜的地方,其實也潛藏著許多重大新聞事件。Ljegeay 在台東的四年記者生涯,充滿了挑戰與歷練。他深入岩灣監獄,獨家報導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暴動事件;他奔赴綠島,記錄下船難現場的驚心動魄;他親身前往蘭嶼,採訪了台灣航空的空難悲劇。這四年的採訪經驗,不僅磨練了他的新聞敏銳度與專業技能,更讓他對家鄉的土地與人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情感。這些在故鄉土地上完成的代表性採訪,為他的記者生涯寫下了充滿意義的開篇。

照片

第五章:南台灣的淬鍊與視野拓展

民國八十一年底,隨著立委選舉的白熱化以及台灣街頭群眾運動的興起,新聞報導的環境變得更加複雜與嚴峻。為了應對這些挑戰,Ljegeay 離開了故鄉台東,轉戰南台灣的高雄,加入了台視南部新聞中心。這是一次離開舒適圈的選擇,也是一次自我挑戰的開始。他知道,南台灣的採訪工作將會比在台東更加艱辛,但他也深信,這將是他記者生涯中最重要的淬鍊。

照片

        爾後的三十年新聞工作,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在高雄,他不僅需要應對日常的新聞採訪,更需要處理許多大型的政治、社會與災難事件。這段時間,他接觸到了更廣泛的議題,見識到了更複雜的人性,也磨練出了更加敏銳的觀察力與判斷力。他不再只是一個報導家鄉故事的記者,而是一個能夠深入台灣社會脈絡,剖析時事真相的資深媒體人。這三十年的新聞工作,是他採訪生涯中最精華、最璀璨的部分,也為他日後參與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與豐富的經驗。

照片

第六章:見證世界的民主與悲歌

民國八十三年的春天,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南非。這個長期處於種族隔離政策下的國家,即將迎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總統大選。台視高層看到了這場選舉的重大意義,決定派遣 Ljegeay Mavaliv 前往南非進行採訪。這是一次充滿挑戰與未知的旅程,也是他記者生涯中首次遠赴海外,親身參與國際頭條新聞的報導。

照片

        在南非,他親眼目睹了黑人與白人之間的種族對立,看到了少數白人如何長期掌控著多數黑人的命運。在選舉期間,暴力事件頻傳,槍林彈雨的現場對他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驚險。他必須在確保自身安全的同時,將攝影機的鏡頭對準這些驚心動魄的畫面,將南非人民對民主的渴望與奮鬥,真實地記錄下來。這場採訪雖然充滿了驚悚與艱辛,但也讓他深刻地體會到民主的可貴。更重要的是,他親身見證了「民主先生」曼德拉總統登基大典的歷史時刻。當曼德拉站在高台上,向全世界宣告南非民主新時代的來臨時,Ljegeay 的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了這份感動與希望,也將這份民主精神傳遞給了台灣的觀眾。       

照片

        然而,國際新聞的報導,不僅有民主的喜悅,也有悲痛的哀歌。民國八十七年,印尼排華暴動事件爆發,雅加達市區烽火連天,華人商圈更是首當其衝。奉派前往採訪的 Ljegeay,成為了台灣媒體第一位進入雅加達市區的記者。他走在滿目瘡痍的街頭,看到了華人商城被焚燒殆盡的慘狀,聽到了華人同胞們無助的哭泣與悲鳴。在異國的土地上,他們只能悲傷地哭泣,那份無奈與悲痛,深深地烙印在 Ljegeay 的心中。

第七章:國內戰役與國際榮耀

Ljegeay Mavaliv 的新聞生涯,不僅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在國內,他也經歷了無數場重大新聞戰役。他曾全程目睹了台灣頭號槍擊要犯張錫銘在大寮的槍戰現場,親眼見證了警匪對峙的緊張氣氛;他深入319槍擊案的現場,嘗試還原事件的真相;他也奔赴花蓮,報導了華航空難的悲劇。這些國內的重大新聞事件,無一不考驗著他的專業能力與心理素質。

照片
照片

然而,在他近三十年的記者生涯中,最讓他感到有成就感的,莫過於發生在民國九十年(2001年)的墾丁外海阿瑪迪斯號貨輪擱淺與漏油事件。這場事件嚴重破壞了墾丁的海洋生態,污染了整個海域,成為了當時備受關注的國際環保事件。從事件的發生、發展到後續的處理,Ljegeay Mavaliv 帶領的台視新聞團隊,始終站在採訪的第一線。他們的現場報導遙遙領先其他媒體,不僅提供了最及時、最深入的資訊,更透過鏡頭,向大眾揭示了環境污染的嚴重性。

照片
照片

由於報導的專業與深度,台視新聞的獨家畫面,最終獲得了全球知名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肯定。CNN 主動與台視聯繫,並使用了 Ljegeay 所拍攝的畫面,向全球播送了這場環保悲劇。這份來自國際媒體的認可,對 Ljegeay 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榮耀。它不僅證明了台灣媒體的專業水準,也讓全球更加關注環保議題。這場採訪,不僅是他個人的成就,更是他作為媒體人,對社會與環境責任的深刻體現。

照片

第八章:為族人打造發聲的平台

Ljegeay 的記者生涯準備劃下句點之際,他的人生迎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民國九十四年初,他接獲行政院的告知,希望他北上接手籌備原住民族電視台的建台規劃。這份邀請,讓他感到責任重大,因為這一切並不在他個人的生涯規劃當中。在當時,原住民族電視台開播在即,任務極為艱鉅。不僅經費短缺,媒體專業人才也嚴重不足,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照片
照片

        然而,Ljegeay Mavaliv 最終欣然接受了這份挑戰。他深信,這是祖靈對他的感召,也是他作為一位原住民族媒體人,所肩負的歷史使命。他願意為台灣原住民族付出心力,為族人打造一個能夠發聲、擁有近用權的媒體平台。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他從籌劃、招募人才到密集練兵,幾乎將所有的心力都投入到了這項艱鉅的任務中。作為台灣第一位電視台記者的他,深知這份責任的重量,他不能讓族人失望。

        在 Ljegeay 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原住民族電視台最終在民國九十四年七月一日順利開播。這一天,不僅標誌著台灣原住民族媒體的誕生,更代表著族人長久以來擁有自己媒體的期待,終於得以實現。這也是亞洲第一個原住民族電視台的誕生,它的意義不僅止於台灣,更在全球原住民族媒體史上,寫下了重要的篇章。然而,這一切的榮耀,都未讓 Ljegeay 沖昏頭。同年底,他卸任了台長職務,歸建台視,回到了他最熟悉的採訪領域,繼續擔任台視南部新聞中心特派員,將他對新聞工作的熱情,延續下去。

照片

第九章:歸返與再出發:理論與實務的融合

        在新聞採訪界奮鬥了近三十年,Ljegeay Mavaliv 雖然擁有資深攝影的榮耀與豐富的實務經驗,但他深知,自己在學理基礎上的論述仍然薄弱。當他看到原住民族電視台在邁向第六年之際,前行的道路依舊顛簸,他心中湧現出一個更遠大的目標:期盼自己能在傳播領域繼續充實學能,將豐富的實務經驗與紮實的學術理論相輔相成,以提升自我,為原住民族電視台的長遠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照片

抱持著這份信念,Ljegeay Mavaliv 再次踏上了求學之路。他成功錄取了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傳播學院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重新回到了校園,成為了一名研究生。他放下過往的成就與光環,虛心地向師長們學習,與年輕的學子們一同探討媒體藝術的理論與實踐。這段充電的過程,不僅讓他重新審視了自己多年的採訪經驗,更讓他學會了如何從學術的角度,去分析與解決原住民族電視台所面臨的問題。

        他期許自己所學,未來能對自己所建構的原住民族電視台,繼續貢獻一己之力。他深信,當實務與理論完美結合時,將能激發出更強大的力量。這份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族人媒體事業的使命感,再次驅使著他,邁向一個全新的旅程。

照片

結語:永不止息的媒體之路

        從大武山腳下赤足奔跑的排灣族男孩,到縱橫國際新聞現場的資深媒體人,Ljegeay Mavaliv 的人生,是一場充滿傳奇色彩的旅程。他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了從部落到都市的求學之路;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了從故鄉到世界的時代變遷;他用自己的熱情,為族人開創了發聲的平台。二十年過去,原住民族電視台在台灣媒體界屹立不搖,而Ljegeay Mavaliv 依舊帶著主流媒體的豐富經驗,以及對傳播學理的深刻洞察,願意為原住民族電視台的成長繼續努力。他的故事,就像一條永不停歇的河流,在台灣的土地上,持續流淌著屬於他自己的媒體傳奇故事。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你可能也會喜歡

一塊黑布 一個世界

LTZW
3,602 0 72

匠心獨運 手工木作父子檔

LTZW
3,513 0 47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