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沈玉琳白血病事件,看媒體報導與社會同理的分寸
近日,沈玉琳罹患白血病並轉院治療的消息,在媒體與社群間廣為流傳。從三總加護病房到台大醫院,再到本人親自三度發文澄清,不難看出事件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傳言、渲染、再澄清」的完整過程。
名人病情,向來是媒體與大眾關注的焦點。然而,在資訊傳遞的過程中,多少混雜了揣測與情緒化的詮釋。從「暴瘦照片」到「病危臆測」,部分報導過於聚焦外觀與戲劇張力,卻忽略了對當事人的心理壓力與醫療專業的尊重。當事人不得不親自出面澄清,既是止謠,也是保護自我。
這提醒我們兩點:
第一,媒體報導應以醫療事實為依據,避免使用誇大、暗示或未經證實的病情描述。過度渲染不僅會加深公眾恐慌,還可能對患者與家屬造成二度傷害。新聞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正確與負責更是基本要求。
第二,社會大眾也應培養對病患的同理心。在閱讀新聞時,少一些「窺探式」的好奇,多一些「陪伴式」的關注。畢竟,疾病的對抗,不僅是藥物與手術的戰場,更需要情感與精神的支持。
沈玉琳在澄清中感謝三總第一時間精準診斷,並強調台大治療團隊的專業。這份公開的感恩,反映出醫療體系在不同階段的合作與分工。與其對轉院做過多揣測,不如將注意力放在治療順利的事實上,並給予病患更多正面力量。
疾病面前,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新聞中的主角。希望未來我們能在報導與討論中,保持理性與善意,讓資訊成為幫助病患的力量,而不是額外的負擔。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