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硐煤礦說從前
各位觀眾,大家好。
歡迎來到瑞三整煤廠。今天,我要帶大家走進「炭空」(thuànn-khang)——礦工們口中的煤礦坑。
「炭空」,又叫炭孔、炭礦,是台語裡的說法。
過去,在這裡,每天都有一車又一車的煤炭,從黑暗深處被運出來。這些「黑金」,全是礦工們在又悶又濕、不見天日的坑道裡,用汗水和性命換來的。
下坑之前,礦工必須全副武裝——礦帽、頭燈、防塵口罩、膠靴……每一樣都攸關生死。
進坑前,還得做安全檢查,熟記逃生路線,因為在炭空裡,危險是隨時存在的。
礦工之間,流傳著一些又真又狠的話:
還有——「飲乎死,卡贏死未飲。」
「若無飲,就袂同心。」
這些話聽起來像玩笑,其實是礦工在生死邊緣打磨出的智慧。
瑞三鑛業公司,成立在1934年,由李建興先生創辦。那時候,他向基隆炭礦承租了瑞芳三坑的礦權,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煤礦事業。
到全盛時期,這裡的地底巷道加起來有600公里,形成一座「地底王國」。整煤廠的設備是當時全臺最先進的,讓猴硐成為全國最大的礦區。
1960到70年代,每個月產量超過2萬公噸,一年最多可以達到20萬公噸。那時,基隆河邊這座山城住著上萬人,煤礦讓臺灣經濟起飛,也撐過了兩次全球能源危機。
「產煤裕國」——這不只是外牆上的口號,而是礦工們的信念。
能源和國力息息相關,而支撐它的,就是一雙雙在黑暗裡、滿是煤灰的手。
現在,我們在一樓展區,可以看到臺灣煤礦史的重要節點、瑞三公司的發展沿革,還有礦工的真實故事。
二樓,透過多媒體,會讓你聽到過去整煤廠的聲音,看見煤車進進出出、機具日夜運轉的景象。
走一趟「炭空」,你不只是在看歷史,更是在聽一座城市的心跳——那是屬於瑞三整煤廠、屬於礦工們的百年風華。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