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風險管理看菸品審查制度的必要改革

2025/08/05 14:19
6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當代公共政策的核心之一,是如何在風險與公共利益之間取得平衡。在健康政策領域中,這項原則表現得尤為清晰。吸菸危害健康,這是舉世皆知的事實;但如何管理菸品的風險,卻因國家治理模式與社會價值而有所不同。台灣長年以來採取高度限制為主、管理為輔的態度,對加熱菸的產品祭出高度管制,但對傳統紙菸卻未納入同樣標準的審查制度,形成制度與實務的落差。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這種不對稱的政策安排,不僅無助於降低整體菸害,反而阻礙科學評估與健康決策的進步。

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辨識風險,接著是評估風險、控管風險、溝通風險,最終落實於制度設計。以食品藥物為例,凡是涉及人體健康的產品,如藥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物,皆須經過嚴謹的審查制度,才能上市。目的在於確保其安全性、有效性與品質一致性。而在台灣,紙菸是少數能夠在無審查前提下直接進入市場的消耗品。更矛盾的是,當世界多國逐步建立起「風險分級」制度,嘗試引導吸菸者轉向較低風險產品時,台灣卻仍維持紙菸可直接販售、加熱菸卻需層層審查的舊思維,甚至長期拒審,導致合法產品難以問世,非法走私大行其道,實為風險管理的失敗案例。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供了一個相對成熟的制度範本。他們將所有菸品分為傳統紙菸、加熱菸、口含菸等不同品類,設計出審查路徑,並可依據業者提出的科學證據,核准某些產品作為「風險改良菸品」上市。這種做法的精神不是鼓勵吸菸,而是認清事實:既然吸菸行為難以完全根除,則應降低其中的風險。風險管理並非單一工具,而是一套調整策略的機制,需與時俱進、據實調整。台灣若能參考美國經驗,制定「菸品審查制度」,讓所有具有潛在健康影響的菸品,都必須通過審查方能上市,將是邁向科學治理的重要一步。

所謂「菸品審查制度」,應以三原則為基礎:一、風險評估一體適用,不因品項不同而有寬嚴不一;二、資訊揭露公開透明,讓民眾了解不同菸品的相對風險與內容物組成;三、制度本身具備彈性與修正機制,能因科技發展與市場變化調整標準。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政策落後於現實,導致走私猖獗、稅收流失與公共信任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改革並非一蹴可幾,政府部門應具備長期規劃與溝通能力。加強與學術界、醫界、產業界的對話,建立跨部門風險治理平台,才能在維護公共健康與確保政策可行之間取得平衡。與其用禁令掩蓋問題,不如用制度解決問題。

菸害防制不只是道德議題,更是典型的風險管理挑戰。台灣若真要提升健康治理品質,勢必要捨棄舊有「禁止就是管理」的思維,轉而以制度化、科學化方式建立菸品審查制度。唯有如此,才能讓風險治理回歸理性、讓健康政策與國際接軌,真正邁入下一階段的進步社會。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