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不治本的社宅新措施
台北市住都中心自九月起全面推動「無菸社宅」新制,新增十處社宅納入公告禁菸範圍,違規者最重可終止租約。此舉展現市府對公共健康的重視,尤其在社宅這類高密度居住空間中,二手煙的危害不容忽視。然而,禁菸政策若僅止於「禁止」,卻未同步規劃吸菸空間,恐怕難以真正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衍生更多管理困境。
無庸置疑,紙菸所釋放的二手煙,對孩童、長者及慢性病患者皆構成實質威脅。住都中心指出,近年來住戶反映二手煙問題頻繁,空氣品質受損、健康風險升高,已非個人習慣問題,而是公共安全議題。因此,在公共區域、室內與陽台全面禁菸,確實有其必要性。
然而,問題不在於禁菸本身,而在於「禁而不設」。當吸菸者無處可去,只能躲進樓梯間、廁所或陰暗角落抽菸,反而使二手煙更難監控、更易飄散至鄰近住戶。這不僅削弱政策效果,也加重管理人員負擔。若無配套設施,例如室內吸菸室、固定吸菸區,禁菸政策恐淪為形式主義,甚至激化住戶間的矛盾與不滿。
事實上,許多國際城市在推動禁菸政策時,皆同步設置吸菸室或指定吸菸區,以兼顧非吸菸者的健康權與吸菸者的基本需求。例如日本東京在公共設施旁設置密閉吸菸亭,內部配有抽風系統與空氣濾淨設備,有效隔絕煙霧外洩。此類設施不僅提升政策可行性,也展現城市治理的細緻與包容。
台北市若真要打造「無菸社宅」新文化,應從「全面禁菸」走向「全面管理」。除了設置告示牌與禁菸線,更應規劃合理的吸菸空間,並透過社區自治機制,鼓勵吸菸者自律、非吸菸者參與監督。如此一來,才能在不犧牲任何一方權益的前提下,達成空氣清新與社區和諧的雙重目標。此外,政策執行也應避免過度懲罰。住都中心雖強調違規者累積六次可終止租約,但若無明確吸菸空間,住戶可能因無奈而違規,最終導致居住權受損。政府應以輔導與引導為主,懲罰為輔,方能建立長久有效的防治二手煙的文化。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