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牛皮,一聲鼓響》永安製鼓第三代傳人,廟會陣頭的聲音守護神
OS:
黃呈豐,彰化線西永安製鼓第三代傳人。在這個鼓聲逐漸沉寂的年代,他仍堅守著最傳統的製鼓技法,努力把鼓聲做出靈魂。
SB:
因為我們這裡靠海邊,如果像現在颱風季節,都會海水倒灌,海水倒灌會淹沒田地,所以都會灌到鹹水。然後東北季風很強,所以種植不起來,種植收成不易,都沒飯吃,所以才去學這個。去彰化市我姑婆他們,他們請那個叫做漳州派福州人,福州人然後他的派別是漳州派的來教,然後再去學回來。
SB:
水牛來牠是生牛皮,牠牛肉拿去賣,牛皮拿來賣我們,然後再看大鼓小鼓,然後再裁、畫圓圈。這個水牛,毛細孔比較粗,所以要煮一鍋熱水,煮一鍋熱水後,這牛皮洗乾淨,煮一鍋熱水就去燙,燙熟就把它丟下去。這是地下水,沒化學藥物的,地下水就把它丟下去冷卻,等一下再拿起來刮毛,刮毛刮好後,我們再把它翻過來,翻過來把這個脂肪和雜肉 要削掉。如果沒削掉,那個牛皮會發臭,要削到牛皮的地方白白的,白白的之後再拿出來曬太陽,要曬七天。然後還要打洞穿繩,大鼓小鼓的流程都一樣,打洞穿繩後就要拉一個模型,再出來曬太陽,然後再整理木桶,裡面再裝響條,再拿去旁邊繃鼓,然後在調音。還有我們在繃鼓的時候,北中南不一樣,北部的聲音比較高亢,中部的比較中間,南部的比較低沉。因為我們農忙的時候,鄉下都在忙,在田裡哪有可能天天看王爺什麼時候巡過來,那我們在田裡做,如果聲音比較低沈,就可以傳比較遠,我們聽到就回來拜拜,然後接駕跟換香。
OS:
看似平淡的製鼓日常,但其實黃呈豐小時候,因為覺得牛皮又髒又臭,始終不願回家幫忙。直到看見父親和家裡的狀況一天比一天艱難,終於,他回過頭,接下這份責任。
SB:
因為那陣子家庭整家伙都靠這個生活,然後還有負債。民國七十年剛好有負債,我是二兒子,然後我大哥小兒麻痺,所以才回來做。
SB:
還有,有一些買我們鼓的人,都肯定的比,算鼓勵的比罵我們的還要多,肯定的比較多,所以越做越有興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