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聲音靈魂的樂器修復師
NS:樂器修復師阿穆彈琴的聲音
SB:我覺得有點像F1的賽車手,我就只會修車,叫我開車我就拿不太會,開那麼快的車啦,可是基本還是會彈啦。
NS:樂器修復師阿穆彈琴的聲音
OS:在新北板橋的這間工作室裡,阿穆默默地修復每一把琴的聲音靈魂。他認為,他不是一個吉他演奏者,而是一位讓樂器跑得順一點的「修車工」,但在聲音背後,那雙修琴的手,早已陪伴無數人走過音樂的路。從修不好自己的吉他開始,拼湊知識、磨練技術,一路走到美國進修,才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系統化修復流程。
SB:一開始接觸其實主要是要修我自己的吉他,然後一直修不好,找了很多師傅拼拼湊湊把這些技術拼湊起來之後,才發現我好像修好它,又好像沒有修好它,因為聲音沒有像當初買的那麼好聽了,可是最後面把技術成熟一點的時候, 還是去美國受完訓回來,才有一套完整的系統,才讓自己維修比較有系統性,所以學的話,其實我到現在還是在學習,就是因為太多不可控因素了,包含漆、噴漆啊幹嘛,或者是調整,太多不可控因素,所以學到現在還是在學。
OS:樂器修復技術能練習,但最難的不是調整,而是理解每一位客人對聲音的期待。
SB:我覺得最困難的部分應該就是人跟人的溝通,因為人跟人的溝通通常都是,比如某位老師他覺得他要怎麼樣怎麼樣,然後講得很抽象,你要把他調到他要的樣子,所以會比較難,所以我覺得最難是跟人溝通會是最難。
OS:修復樂器,是一門結合手感、聽覺與工藝的技術,這樣的工作,即使在AI盛世的年代,依然無法完全被機器取代。阿穆坦言,學吉他的人越來越少,也讓修復這門手藝也變得越來越不容易。
SB:現在這個社會大家想要速成,所以學吉他這種需要練習的東西,大家比較沒有那麼喜歡了,吉他你還要慢慢練,還要慢慢去練習怎麼調音幹嘛,單單調音這關,你能夠一開始要學得調得準,你就會有點累了,所以你根本就不是一拿來就可以Play的樂器,所以我覺得遇到的困境應該就是彈吉他的人越來越少,可是你一旦學會了,你真的會喜歡它。
OS:在大學修讀機械工程的他,很喜歡修東西,也曾經想過放棄這個工藝,但他最終還是回到工作台,繼續守護聲音的原貌。
SB:放棄嗎?其實我有想過,我甚至也覺得說我要去找別的工作,我不想要做這個,可是我真的太喜歡吉他了,我喜歡改造東西,而且我也喜歡吉他,所以那些只是想法啦,最後面我還是回來做,就繼續做這個行業,對,修復別人的東西,把別人的東西壞掉再去修復好,其實我也是有一個成就感,對,成就感來源之一。
OS:在高科技快速取代的時代,有些工作還是需要人心與手感。樂器修復,修的或許不只是聲音,而是每一位彈琴人對音樂的熱愛與記憶。
公民記者 馮美儀 板橋區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