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還是特權 隱形需求者與世代觀念的交鋒
博愛座爭議
各種博愛座爭議事件,反映出社會對博愛座使用的不同期待。博愛坐的設計初衷,是為了讓孕婦、傷病者、長者與身心障礙者優先使用,,通常設在靠近車門的位置。目前並無硬性規定誰能坐與不能坐,是否禮讓,仍仰賴個人價值觀。
坐博愛座是否存在隱形壓力
在台灣,博愛座主要提供年長者、行動不便者與孕婦等族群優先使用。但若非這些身分,乘客坐在博愛座上,往往會被投以異樣眼光,使有隱性需求的人難以啟齒。實際上,捷運站也設有博愛貼紙,提供有需要的乘客自行索取張貼。
民眾 葉小姐
我不會想太多 就是年輕人坐博愛座沒有什么問題
因為如果他可能是臨時身體不舒服
民眾 吳小姐
我覺得潛規則上是這樣 大家會對你坐博愛座產生一些意見
民眾 黃先生
年輕人啊 那我讓就給他坐啊
我就不吭聲 但是我有感覺說現在的年輕人怎麼會這樣都不讓老人座
律師 董晉良
讓不讓坐在目前法規來講的話 其實有點像是超義務的一個行為
目前的台灣法律並沒有明文規定就說一定要讓座
依照現行的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53條 其實只規定比如說大眾交通工具
需要設定一定的比例的博愛座並標示身心障礙者或者是老弱婦孺者 然後優先乘坐
臺北捷運公司公關中心主任 凌啟堯(電訪)
我們台北捷運已經在明顯的地方 標示了博愛座的字樣
同時也已經宣導優先禮讓給有需要的旅客
優先席VS.博愛座
隨著對多元需求的重視,有人開始質疑,「博愛座」這個名稱是否已不合時宜。近年來,有聲音主張,應該改稱為「優先席」,以降低標籤與壓力。這兩者看起來相似,但在觀念與設計上,其實存在不小差異。
博愛座強調的顧名思義就是博愛精神。而優先席是強調優先使用權,誰有需要就可以使用,並沒有強制性。博愛座的對象就是老弱婦孺。而優先席是強調實際需求而非身份類別。用意上,博愛座是提倡愛心與倫理,而優先席是創造更友善且沒有歧視的公共空間。在社會觀感上,博愛座容易因讓座問題而引發爭議。優先席則是減少道德壓力,同時也鼓勵同理心的換位思考。
民眾 葉小姐
改名字沒有什麼差別 因為本身對於年輕人是否該坐博愛座或者是會有一些意見的人
他本身就會有意見跟名字沒有關係
民眾 吳小姐
改名稱的效果有限 博愛座本身就是有個特殊的意義
沒有辦法像一班的座位一樣想坐就坐 所以很多坐在這個位子的人就會有潛在壓力
民眾 黃先生
個人覺得改名稱沒有關係
對比國際上的處理方式
律師 董晉良
在以國際上來比較的話 多數的國家針對就是身心保障的部分的話是優先席
像加拿大的部分 他有分成Priority seat跟Courtesy seat
加拿大他是比較特別的是 他有一個分層就是必須跟Please
但是在以台灣來講的話 我們這邊是Please不是Must
如何拿捏尊重與理解的分寸
博愛座從設立以來,就伴隨著爭議與討論。如今,改名為「優先席」的聲音雖然出現,但真正引起共鳴的,或許不是名字本身,但真正引起共鳴的,或許不是名字本身,而是我們如何在公共空間中,拿捏尊重與理解的分寸。在這擁擠的車廂裡,每個舉動,其實都反映著我們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與期待。
華岡新聞 鄭寧寧 陳筠蓁 施予欣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