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重症5症狀、3大非典型症狀、傳染途徑與預防全解析
腸病毒如何預防:症狀、重症警訊、傳染途徑與預防方法一次看懂
什麼是腸病毒?學齡兒童到新生兒的感染風險
腸病毒屬於濾過性病毒的一種,根據病毒分類,可分為人類腸病毒 A、B、C、D 型。其中以腸病毒 71 型(屬於 A 型)最為致命,其致死率在多型別中最高。臺灣全年皆有腸病毒病例通報,尤以每年 4 月至 9 月為主要流行期。腸病毒每年在台灣造成數以萬計的兒童就醫,其中又以 3 歲以下的嬰幼兒最為高危。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以及手足口部出疹等,若未能及早察覺重症前兆,恐錯失黃金治療時機。雖然腸病毒全年皆可能流行,成人感染後多為無症狀或僅出現輕微不適;但年齡越小的嬰幼兒,發展為重症的風險也越高。特別是 3 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可能僅表現為食慾不佳、哭鬧不安或輕微發燒等非特異性症狀,極易被忽略,需家長特別警覺。
腸病毒症狀總整理──初期、5 大重症徵兆與 3 大非典型症狀
初期常見三部曲
- 發燒、喉嚨痛
- 手掌、腳掌出疹或水泡
- 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
重症 5 大前兆(務必即刻就醫)
- 嗜睡、意識反應差
- 肌躍型抽搐:1 小時內出現 4–6 次驚嚇抽動
- 呼吸急促或心跳過快
- 不明原因持續嘔吐
- 手腳無力(多見於 EV-D68 型)
3 大非典型症狀
- 嬰兒吃奶量驟降
- 持續哭鬧、不易安撫
- 仍可能出現輕微發燒
照片

腸病毒傳染途徑差異:學齡兒童 vs. 嬰幼兒
年齡層 | 主要傳播方式 |
---|---|
新生兒(0–3 月) | 垂直傳染:經胎盤或產道 |
產後接觸感染:來自照顧者的親密接觸 | |
學齡兒童 | 飛沫、水泡液、糞口傳染(如共餐、玩具接觸) |
嬰幼兒免疫力尚未健全,若孕婦在產前有發燒或不適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以降低腸病毒垂直傳染風險。寶寶出生後,照顧者接觸前務必換上乾淨衣物並洗手,避免病毒經手部或衣物傳播。
腸病毒照顧必看!孩童飲食與居家清潔方法
飲食與水分
- 採用流質、軟質或冰涼食物,減少口腔疼痛不適
- 少量多餐、補充開水或電解質液,預防脫水與低血糖
環境與個人衛生
- 發病 7 天內避免上學與出入公共場所
- 尿布與排泄物應集中處理後用肥皂濕洗手(乾洗手液無效)
- 居家環境可用漂白水 100cc + 10 公升清水(500ppm)清潔消毒;
病童嘔吐物與排泄物建議以漂白水 200cc + 10 公升清水處理 - 兒童玩具(特別是布偶)應定期清洗,可曝曬消毒
腸病毒預防 6 招
- EV-A71 疫苗:2 個月以上嬰兒可接種,保護力逾 95%,可維持至少 5 年
- 小兒麻痺疫苗:納入「五合一疫苗」中,可預防小兒麻痺病毒(屬腸病毒一種)
- B 型腦膜炎疫苗:2 個月大即可施打,預防腦部併發重症
- 避免垂直與接觸感染:產前發燒孕婦應主動告知醫師;照顧新生兒前請更衣並洗手,守護寶寶健康
-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清水徹底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嬰幼兒前
- 戴口罩:減少飛沫傳播的風險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