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藍,留在三峽:一門工藝的環保啟示錄》

2025/07/15 20:39
33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4
檢舉

【小標題】
百年染坊的藍色記憶

OS
在三峽老街,染坊招牌靜靜守著百年的故事。滿街藍染的色澤,如今成了文化記憶,也是一種重新被看見的手工價值。

【小標題】
曾是超過20家染坊的繁華街道

OS
全盛時期在100多年前的大正年間,三峽老街有超過20多家染坊。清朝開始,地方士紳、富豪都投入染紡產業。老街建築也融合巴洛克、希臘羅馬柱式的裝飾藝術,見證當年興盛。

【小標題】
化學染料興起 手工染布衰退

OS
1905年德國化學家阿道夫·逢拜爾成功合成化學染料。因為便宜快速,加上工業革命的機械化,手工染布逐漸被取代,三峽染布業也走向沒落。

【小標題】
天然藍染:友善環境的手工價值

OS
天然藍染液完全來自植物葉子,需要發酵、添加米酒或麥芽糖幫助發酵。即使排入大自然也能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小標題】
快時尚時代下的反思

OS
現在紡織工業是全球污染大戶。化學染料毒性高,廢水需要嚴格處理才能排放。快時尚加劇布料過剩,也讓我們反思藍染的環保意義。

【小標題】
留下藍色 也留住文化

OS
在三峽,藍染是歷史的記憶,也是職人的堅持。留下的不只是藍,而是對土地和文化的敬意。讓這份心意,被更多人看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