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悲劇警鐘再響:高齡駕駛管理與交通肇逃零容忍政策刻不容緩
2025年5月19日,新北市三峽區發生一起震驚全台的重大車禍,一名余姓高齡駕駛先在路口發生交通事故後肇逃,僅短短三分鐘內,竟於北大國小附近再度高速暴衝,造成3人死亡、15人傷亡的慘劇。死者包括無辜的國小學童,事件令人痛心疾首,也暴露出台灣現行道路交通安全制度的重大缺口。
根據監視器畫面與新聞報導,肇事者在首起事故已明顯出現駕駛失控與判斷力不足的跡象,卻無任何即時攔阻或警示機制,加上事後逃逸的惡劣行為,凸顯對「高齡駕駛監管不足」與「肇逃責任制度寬鬆」兩大問題的迫切改革需求。
不容忽視的是,這名余姓男子早在2020年即有開車衝上人行道傷及母女的前科,卻仍持續擁有駕照,並無接受任何駕駛能力重評或強制性交通輔導課程。台灣在高齡化社會背景下,對高齡駕駛人的身心能力評估與道路風險預防措施,顯然仍過於寬鬆與被動。
此外,針對交通肇事逃逸行為,目前實務上雖有法律處罰依據(如《刑法》第185-4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相關規定),但缺乏即時阻斷與事後嚴懲的配套手段。此次事件中,若能於首起事故即快速通報並即刻攔截,或許能阻止後續更嚴重的災難。
因此,我們應強烈呼籲政府推動以下改革:
-
高齡駕駛人強制複檢機制:建議65歲以上駕駛人每年應接受駕駛能力測試,並建立醫療評估配套。
-
交通肇逃即時預警與監控系統:串聯路口監視器與警政單位,對疑似肇逃行為立即啟動通報與通緝程序。
-
重大交通前科者不得續駕:對曾經發生嚴重交通事故或傷亡前科之人,應限制其再度上路,至少需接受長期輔導與重新考核。
-
強化校園周邊交通保護政策:針對學校周邊道路,應增設緩撞設施、縮小車速空間,並配置全天候巡守警力。
這不僅是一場交通事故,更是社會安全網的破口。倘若再不正視「高風險駕駛者」所帶來的公共危害,下一場悲劇可能更無法挽回。孩子的生命無法重來,制度卻可以改變,請政府與立法機關正視此事,展開具體改革。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