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 國會爭議法案整理
2024年3月 - 花東三法草率推動
國民黨立委傅崐萁領銜提出「花東三法」,規劃興建花東快速公路、國道六號東延、以及東部高鐵等重大工程。法案火速完成一讀,未經充分討論即進入協商,引發各界批評。三法要求政府十年內完成建設,總經費高達1兆至2兆元,卻未經可行性與環評審查,內容草率。條文明定具體工程與財源分配,被批違反行政預算權與憲政分權。環保團體則指出,大規模開發將破壞中央山脈生態、產生大量碳排,不符永續原則。
-----------------------------------------------------
2024年4月26日 – 傅崐萁率團訪中
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在立法院會期中,率領16位藍營立委赴中國訪問,此行主要會晤對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與台辦主任宋濤,當時花蓮正遭大地震的餘震影響,傅崐萁身為花蓮立委卻選擇赴中,宣稱目的是推動兩岸對話、招攬陸客與行銷農漁產品,強調要為台灣經濟開拓新出路。出發前,藍委團舉行「兩岸破冰和平發展」記者會,但行程細節對外保密,引發各界疑慮。
2024年5月28日 – 國會擴權法案強行通過,引爆憲政風暴
藍白立委聯手強行三讀通過一系列擴權法案,表面稱為「國會改革」,實則大幅擴張立法院權力。重點包括:立委可傳喚官員和平民出席調查,拒絕者可連續處罰;設置「藐視國會罪」;要求政府部門提供資料,軍方也不得拒絕;總統須定期赴立院進行國情報告並接受即時質詢。由於法案條文模糊、程序粗暴,學者與公民團體批評為濫權惡法,引發青鳥抗議行動,認為沒有討論,沒有民主。藍白最終仍強勢表決通過,引發憲政危機。總統府與民進黨隨後聲請釋憲,2024年10月憲法法庭判決多項核心條文違憲,立即失效。
2024年6月15日 – 縮短陸配入籍年限爭議
在立法院協商《新住民權益保障法》期間,民眾黨立委麥玉珍提案,欲將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從現行6年縮短為4年,引發爭議。她強調此舉是為了保障新住民權益,否認為中國開後門。然而,民進黨批評藍白「假新住民之名,行促統之實」,認為此提案可能加速陸籍人士歸化,影響選舉與國安。民眾黨團一度因爭議退出協商,朝野信任關係緊張。雖然爭議條文最終未通過,但此事件凸顯藍白在兩岸政策上的親中傾向,也引發社會對中國籍配偶移民政策的高度警惕。
------------------------------------------------------------
2024年6月 - 傅崐萁二度訪中
在短短兩個月內第二度率團訪中,再度與宋濤等中國官員會晤,持續強調「和平發展、兩岸共贏」的重要性,並宣稱「這是為了農民、為了觀光、為了台灣基層經濟」。不過,此時正值立法院內爭議法案交鋒最劇烈階段,包括擴權法案釋憲、國防預算凍結等議題正引爆社會動盪。傅崐萁卻選擇再度出訪,其動機遭批可疑
2024年7月 – 《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法之爭
藍白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試圖調整中央與地方財源比例。國民黨版本主張中央每年增加5,777億元補助地方,財源總額將近1.5兆元,相當於中央總預算的一半,恐壓縮國防、社福、外交等必要支出。民眾黨建議增加約2,775億元。兩版本爭議激烈,財政部警告此舉將破壞國家財政紀律。最終,在各界反彈與行政部門施壓下,藍白雙方於協商中退讓,初步朝折中方案討論,擬調高至約3750億元水準。雖未正式闖關,但議題已激起地方角力與社會關注,被形容為「地方包圍中央」,引發對藍白為鞏固選票不惜掏空中央財政的批評。
2024年8月 – 《國家安全戰略法》草案引發憲政爭議
國民黨立委陳永康等人提出《國家安全戰略法》草案,企圖以法律框架重新規劃國家安全決策程序。草案規定,新任總統就職後,行政院須在年底前提交《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草案,總統5個月內未核定則視為自動生效。行政部門與地方政府須依此執行,行政院長並須每年向立院報告執行情況。相關預算亦須標註為「國安戰略支出」,並單獨送立院審查。此舉引發憲政與軍事學者質疑,認為法案等於將原本屬於總統與國安會的戰略主導權轉交行政院與立法院,恐架空總統的國安指揮角色,違反《國防法》的統帥體制。此案最後在民進黨團提案復議下暫時未送交表決。但由於藍白立委皆表態支持,外界擔憂未來恐再推動通過,進一步衝擊台灣憲政體制與國安。
2024年8月 – 親中傾向法案:離島自貿區與金馬執法協議
國民黨立委修法提議在金馬地區設立自由貿易示範區,開放中國資金與勞工進入,並放寬兩岸貿易規範,外界形容其為「台版一帶一路」,甚至比過去爭議極大的服貿協議還要寬鬆。國民黨立委陳永康也提案修法,要求金馬地區執法應與中國協議,被批評為嚴重淡化主權、形同讓我方執法行動需經北京同意。這些法案引發社會強烈反彈。民進黨痛批,離島自貿區將成為中國資金與產品的跳板,影響台灣產地信用,並衝擊美國關稅談判立場。主權與經濟安全雙重受威脅,儘管目前尚未付諸表決,但藍白推動親中法案的趨勢,已讓台灣社會產生深刻疑慮。
2024年12月 – 國防預算刪減風波
藍白大幅刪減蔡英文政府編列的國防支出,國防部預算遭刪減約新臺幣84億元,凍結900億元,是該會期各部門中刪幅最大的一項。其中包括凍結部分國土安全強化特別預算,影響國防現代化項目。藍營立委辯稱此舉是為了刪除重複、不當的開支,將資源用於民生經濟。引發爭議:民進黨嚴詞抨擊藍白此舉「削弱台灣自保能力」,質疑在兩岸情勢緊張下縮減軍費是向國際社會發出錯誤訊號。政府發言人指出,外界可能因此懷疑台灣捍衛自己的決心,甚至誤解台灣意圖向中國靠攏。再者,藍白凍結國土安全相關預算、大推離島自貿區等作法相互呼應,讓人擔憂台灣在國防和經貿上築起的安全屏障被肆意拆除。
-------------------------------------------------------
2025年2月 – 傅崑萁三度訪中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與花蓮縣長徐榛蔚等人前往香港。然而,傅崐萁以「因病請假」為由,缺席立法院預算案相關會議,並未公開其赴中國大陸的行程。後經媒體揭露,確認其實際訪中,引發信任危機。此外,傅崐萁在香港會見多名香港區議員、立法會議員及官員,並自稱「代表台灣中央政府」,此舉引發嚴重爭議。台灣民間團體台灣經濟民主連合因此向高檢署提告,指控其涉嫌違反《外患罪》及《反滲透法》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