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核家園的十字路口:台灣準備好談「新核能」了嗎?
台灣第三核能發電廠第二機組正式除役,象徵著台灣跨入「無核家園」的新時代。但這真的是終點嗎?或者,只是另一場關於能源選擇、社會價值與國際壓力的新辯論起點?
我們是否準備好重新談論核能──尤其是那種被稱為「新式核能」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
問題不只是發電,還有風險與選擇
誠然,核能從1970年代起支撐過台灣的經濟發展。但隨著福島核災記憶猶新,「非核家園」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正義選擇」。這個理念讓台灣走向再生能源與燃氣發電的新方向,也寫入政府政策。
但十年過去,當我們看到風電卡在環評、光電擱淺於土地爭議、天然氣則面臨進口依賴的脆弱性,我們該不該承認:能源轉型很困難,而且比預想的更慢、更貴?
今天的台灣,用電量年年創高,其中半導體與AI產業的成長更讓這座島的電力系統不堪負荷。有沒有一種方式,既能穩定供電,又兼顧減碳與安全?
SMR是解方?還是幻想?
新型核能的討論,似乎提供了一道看似折衷的解方。SMR體積小、安全性高,還被微軟、Google、比爾蓋茲大力投資。但目前全球尚無成功商轉的案例,我們該拿台灣當實驗場嗎?
更不用說,核廢料怎麼處理?誰來承擔風險?這些問題至今仍無明確解答。
當支持者強調它「比傳統核電好」,我們也該問問:是不是「好一點」不等於「好到足以值得冒險」?
再談核電,需要更多誠實與參與
我們不是要否定核能,而是想問:如果台灣要回頭擁抱核電──即使是新式的──這次能不能做得更透明、更民主?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討論?如何讓地方居民有真正的選擇權,而不是被動承擔「國家級決策」的後果?延役與否、重啟與否,能否在資訊公開與風險評估下,由全民共同決定?
能源不只是電錶上的數字,而是整個社會價值與風險容忍的選擇。我們想要怎樣的未來?不只是非核或擁核,而是能否建立一套兼顧韌性、永續與公民參與的能源治理架構。
這一次,我們能不能好好談?
或許真正的問題不是「該不該核電」,而是「能不能讓這場討論不再是對立的語言戰?」
能源不是專家的專利,也不該只是政黨的口號。它是我們共同生活方式的延伸,是一個需要全民理解與參與的過程。走到「非核」的這一天,不是休止符,也不應只是懷舊與對立的回音。
在氣候變遷、戰略風險與產業轉型交織下,我們有責任問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而不是讓少數人為我們決定。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