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烈火淬鍊七十年!93歲蘇萬發堅守打鐵工藝

2025/05/07 21:00
142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記者 卓恩彤、陳奕寧/新北市三峽區報導】位於三峽的萬發打鐵店成立至今已有七十年的歷史,憑藉著精湛的手工技術和對傳統工藝的堅持,成為當地僅存的一間打鐵店。走入店內,鼓風爐燃起熊熊烈火配上鏗鏘的捶打聲,讓人感受到傳統工藝的魅力。93歲的蘇萬發專注製作和維修客製化的工具,靈活的雙手將萬發打鐵店的名聲打響,每把器具的製作都蘊含著蘇萬發對工藝的堅持,他說這不僅是一份手藝,更是一種對傳統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期望。

↑師傅蘇萬發進行打鐵作業。攝影/卓恩彤

93歲的蘇萬發來自新北三峽,因為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從15歲開始跟著大人挖礦,18歲時在三峽找師傅學習打鐵製作,問起為什麼會學習打鐵,他說因為打鐵的成本很低,而且是沒有人想學的技術,既辛苦又容易受傷,小時候家裡窮才開始學習這項體力活。蘇萬發於23歲開始經營萬發打鐵店,位於三峽區的文化路,從1995年開業至今。近年來工業化及機械化的普及,導致打鐵行業逐漸無法在市場中生存,為因應市場的趨勢,蘇萬發現在以經營客製化的服務為主,顧客可以在線上與店家討論訂購專屬刀具,承接來自各地的訂單,贏得不少顧客的青睞。

↑師傅蘇萬發介紹各個鐵器。攝影/卓恩彤

創業的歷史起源

早期三峽地區附近的煤礦資源豐富且農業發達,各類鐵製工具和設備的需求相對較高。煤礦業的繁榮吸引了大量勞工和技術人員,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間接支持了各種手工業的發展,再加上當地農業發達,對農具的需求量高,例如常用到的農業作業中的鋤頭、刀具等鐵器,皆需要頻繁修理和製造,使得打鐵店成為當地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蘇萬發回憶說,他學習打鐵的契機源自於他的姑丈,當時他剛出社會,想學習一技之長時,他的姑丈建議他學習打鐵,因為這個行業的成本相對較低,因此他才決定踏入這個領域。他提到,學習打鐵非常辛苦,最困難的是需要掌握鐵的特性,否則鐵會因為熔化不足或過度而導致無法接合或變壞。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再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下最終克服了這些困難,從師傅那裡習得如何掌控火候和熔化程度,以及如何觀察鐵的性質以達到最佳的鍛造效果。他說年輕時不怕吃苦,只為了養家糊口,這種精神幫助他在學習打鐵的過程中堅持下來。

在選擇開店地點時,蘇萬發選擇了三峽,因為這裡人流眾多、商機較大,雖然地理位置和市場環境優渥,但創業初期的他並沒有客源。為了推廣生意,蘇萬發的產品主要以寄賣的方式銷售,由附近的居民或以前曾向他購買器具的顧客,將蘇萬發的商品帶走,向他人銷售,售出後再收取款項。他提到,當時的三峽居民較為純樸,即便是陌生人也願意幫助他宣傳商品,將鐵器售出後再與他結算款項。因為這種獨特的銷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蘇萬發的技術,也幫助他在當時打響了店裡的知名度。

↑牆上掛滿琳瑯滿目的器具。攝影/卓恩彤

匠器製造的過程

蘇萬發說到,打鐵的流程主要分為五個步驟:段鐵、捶打、修飾形狀、淬火最後是打磨。

製作工具時,會根據預計的重量選擇合適的金屬並估算需要的材料量,使用環保的無煙焦炭點燃火爐,再將鐵塊放入鼓風爐中加熱,幾分鐘後鐵塊會在高溫下變為桃紅色,這時軟化的鐵塊就可以夾入撞槌上進行擊打,將其塑形。

鐵塊被打成方體後會進入夾鋼的環節,由於鐵本身的硬度不足,為了增加刀具的硬度會在刀口處加入鋼材。在鍛燒的過程中火候的掌控是最關鍵的,如果在過程中發現形狀不如預期或鋼鐵融合不均勻,師傅會重複上述步驟進行調整和補強。完成初步的成型後,半成品會再次回爐鍛燒進行淬火步驟,熱鐵插入冷水或油中,隨著冷卻聲響的傳來藍色煙霧逐漸冒起,鋼鐵會慢慢硬化。

最後,經過淬火的工具會在表面打磨至平滑或粗糙,並使用鹽酸進行清洗,去除表面雜質和銹跡。

↑打鐵製作流程。製圖/陳奕寧(圖像使用Canva魔法媒體工具繪製)

萬發打鐵店的挑戰與堅持

近年來工業化的興起機器逐漸取代人工,加上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相較便宜,手工製品逐漸無法在市場上競爭,因此蘇萬發選擇採取經營客製化的服務。除了提供傳統的廚房刀具和農耕器具外,還細分了產品類別,根據顧客需求製作鐵鏟、圓鍬、釘耙、鐮刀等專業工具,相同的刀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習慣鑄造不同的重量和設計,為顧客量身打造專屬的器具。蘇萬發通過和顧客的需求訪談,了解他們的使用習慣和偏好後開始設計,例如,有些農民需要重量較重的鐮刀便於快速收割高大堅硬的作物,如小麥或大豆,這樣的鐮刀可以提供更大的動量,幫助農民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收割工作。

萬發打鐵店也調整了一些店內設施和作業時間,在早上八點開工,中午休息兩個小時並於晚上六點結束營業,這樣避免了噪音對周圍居民的干擾。同時為了減少打鐵作業的煙霧與噪音,店裡加裝了玻璃門和抽煙機,盡可能不影響到周圍的居民。蘇萬發在店內引進半機械化的工具來輔助打鐵作業,包括簡易的打鐵機和抽煙機,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讓製作過程更加精確與穩定。

蘇萬發希望傳統的打鐵技藝能夠延續下去,並找到新的生機。蘇萬發說:「我希望能做的不能做為止,繼續為這項工藝付出,直到我無法再做下去。」他的兒子蘇宏茂則希望能夠開設一座打鐵博物館,讓傳統的打鐵技藝得到完整的保存和紀錄,讓更多人能夠瞭解和欣賞這項即將失傳的工藝。

↑店內的半機械化機器。攝影/卓恩彤

採訪側記

進入萬發打鐵店,映入眼簾的是各個不同造型的鐵器,每當我們詢問這是什麼?師傅都能精準的介紹各個器具的名稱、用途以及特別的地方,經由師傅的講解後我們更能了解這些器具背後的故事。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4:07
▶︎ 02:00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