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從垃圾到資源:不垃圾場的再生行動

2025/07/30 13:50
3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公民記者 陳信穎 採訪報導

塑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卻也很難被妥善處理的廢棄物。

但它真的就只能成為垃圾嗎?在「不垃圾場」,被丟棄的塑膠收集起來,重新被看見,變成真正有價值的資源。

它也是在回收裡面相對性最不疼愛的一種材料。它很麻煩,它的回收費用非常的高,然後它的手續,就是它沒有那個價值。大家覺得它是一個很廉價的東西。那其他的材料相對的就是比較有市場,也比較容易被回收掉。

不垃圾場大部分收集的是民生用品中最常見的「一次性塑膠」,回收後的塑膠,會依照回收標誌與顏色進行分類。這些塑膠來自淨灘、淨山活動,也有不少是全台民眾與企業主動寄來的。

那我們根據號碼,根據它的顏色去分類。清洗完之後,我們進到粉碎,把它打成顆粒。打完顆粒之後,再藉由壓力跟溫度去塑形。那現在比較有趣的是板子吧,把這些顆粒重新,類似烤蛋糕一樣。我們有一個模子,然後把塑膠顆粒倒進去。然後丟進去烤箱兩個小時,200度,拿出來之後再熱壓,它變成所謂的再生板材。

「不垃圾場」要真正獲得市場認可還有一段距離,但為了支撐營運,張楷翊嘗試透過企業活動、再生工廠、募資,以及再生商品和機器的販售,作為經濟來源。這些收入,皆仰賴他自製的一套再生工具。

我現在是一人的團隊的工作方式,所以我,就是一個小型的再生系統,然後每一個機器把它縮小的概念。那為什麼這樣做?第一個是收和到資源的問題,那再來是因為這些機器很小,可以搬來搬去,而且都可以一個人操作,所以我會把機器帶到全臺灣各地。讓大家去自己處理他們的廢棄物,我相信,再生工坊是最好理解塑膠廢棄物的方式。

透過這樣的參與式行動,不只是為了處理塑膠垃圾,而是希望大家能重新思考垃圾的問題。回收不是終點,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如果我們願意親手處理、願意看見塑膠的原貌。或許,從源頭少一點製造,少一點亂丟,才是真正的開始。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3:04

廢物新生 拾創實用

宓木
4,216 0 0
▶︎ 03:45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