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婚法案通過 台灣是否邁向更幸福的國家
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國家
隨著同志婚姻法案的通過,台灣已經成為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這不僅是法治進步的象徵,更是包容與平等的體現,無論性別或是身份,每一位愛情中的人,都應該平等地享有婚姻的權利,而這歷史性的成就,是否讓台灣邁向更加開放與多元的社會,讓我們一同來探究。
多元族群權益 法律與現實拉扯
雖然台灣的同性婚姻法案通過,現有的法律也提供了相關的權益保障,但書本中的法律並不等於行動中的法律,意思是說,儘管法律已經承認了同性伴侶可以登記結婚,但實際上仍有很多的同性伴侶,受到社會壓力的限制,而無法實踐自己的婚姻權。
民眾 王小姐
在同婚法從2017年到現在
過了這麼久我還是覺得就是
走在路上還是會有很多人
對於多元族群的這些人有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就像我朋友他們可能走在路上
他們會害怕大家會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
所以他們會不敢在路上牽手、擁抱
或是對他們的另一半大膽的示愛
這就是我覺得
台灣沒有走向更幸福的時代的原因
法律與偏見種種的限制 使養育孩子更艱難
許多同志在組成家庭後,會面臨領養小孩的問題,這與一般家庭有所不同,因為法律和社會的接受度常常成為障礙,同志伴侶在領養過程中可能面對更多挑戰,例如法律限制和社會偏見,此外一些同志家庭因為養育子女的壓力,和價值觀差異而走向離婚,這提醒我們無論性別取向,家庭的穩定與和諧都需要共同努力和理解。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系教授 黃淳鈺
如果我們沒有一定要留自己DNA
那我們可以去收養孩子
那收養的話目前就依據民法
去機構收養的話就是還要經過讀書配對
最後才會經過法院的准許
那如果你一定要留自己DNA的話
女生跟女生的同性伴侶的話
目前我們在修正人工生殖法
那我們渴望可以讓女生跟女生的同性伴侶
就是可以適用人工生殖
因為我們女孩子有子宮
那如果男生跟男生的伴侶想要留自己DNA
想要有自己的孩子的話
那可能就是要等到代理孕母法律的通過
那可能還需要再繼續努力
離婚同志 潘先生
我覺得一般的同志情侶
跟一般的異性戀情侶
其實生活方式、相處方式一模一樣的
只不過在結婚的部分
我們都一樣會謹慎思考的去思想未來的每一步
但對於每一對情侶來說
或許都有一個面臨的課題就是因為小孩
畢竟在這種薪資普遍越來越不高
物價越來越高
要領養一個小孩真的非常痛苦
而我之所以會離婚的原因
就是因為跟另一半沒有達成另外一個共識
就是沒有辦法領養小孩
因為對於現在的我來說
我沒有辦法足以負擔一個小孩往後的生活
我覺得兩個人的生活就已經很極限了
同遊推平權 社會接納仍待加強
台灣同志遊行每年吸引成千上萬的參與者,成為推動台灣性別平權的重要活動,也展現出對於多元性別的支持與尊重,然而,面對這樣的進步,是否真的體現了,現今台灣對於多元性別群體的思想,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儘管法律已經改善,例如同性婚姻的合法化,但社會上的偏見與歧視仍然存在,這讓我們思考,是否還有許多挑戰需要面對,以達到真正的包容與平等。
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 伊婷
台灣現在同志LGBT的權利就是越來越平等
那其實跨性別的處境依然就是過得很辛苦
比如說像是現在還有很多人會遇到
就業歧視 或是家庭暴力
或是社會的一些歧視面的問題
那我們希望可以藉由這些
處理這些問題或是分擔大家的擔憂
去讓跨性別者或是變性人的處境越來越好
比如說大家最常講的一件事情就是
比如男跨女的跨性別女性會進廁所這件事情
因為他們本來就應該
選擇符合自己性別認同的廁所
比如說跨性別的女生就是要進所謂的女廁
那他們百分之99.9的跨性別者
他們進女廁就是為了上廁所而已
就跟大家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如廁的權利
那隨著現在就是社群網路越來越發達
雖然我們同婚法案過了
感覺好像台灣LGBT的人權意識越來越高漲
但是也是因為社交網路的發展
讓我們覺得我們身邊的跨性別者
都過得越來越好
我們身邊的同志過得越來越好
但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
如果我們去看普遍大眾對於同志
或是跨性別者
或是陰陽人的接受率還是偏低的
但是因為我們自己所見所聞
所以我們因為這個社會是越來越好
但其實不是這樣
這些跨性別者跟陰陽人
他們過著就是很需要他人關懷他們權利
照顧他們權利的生活
華岡新聞 郭亮均 劉芸如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