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崑曲在臺灣____專訪朱昆槐女士

2010/10/02 20:15
8,657次瀏覽 ・ 20次分享 ・ 13則留言
PeoPo推 26
檢舉

崑曲發源於崑山,崑腔在明代以前僅流行於江南一帶。

崑曲為百戲之母,比莎士比亞還早。

明朝發展出傳奇,用崑山腔調故稱崑曲又稱南曲,

因文雅、抒情、冗長、深奧亦稱"水磨腔",

其唱腔特色為"頭附尾"。

崑曲之源由?

1.崑曲以"土腔"開始算起有七百年的歷史。

   崑曲發源於崑山,崑腔在明代以前僅流行於江南一帶。

   崑曲為百戲之母,比莎士比亞還早。

2.明朝發展出傳奇,用崑山腔調故稱崑曲又稱南曲

   因文雅、抒情、冗長、深奧亦稱"水磨腔",

   其唱腔特色為"頭附尾"。

3.崑曲的主要樂器為笛子,第二重要的是

   擦絃樂器為提琴(提胡),現多以南胡二胡替代,

   但皆沒有提琴如泣如訴的聲音。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崑曲戲服造型

 

崑曲之興衰

1.十六世紀中葉,崑曲發展為全國最重要的劇種。

   經文人及藝人的努力,崑曲在文學、藝術及音樂上皆有重大的成就。

2.十八世紀中葉,崑曲逐漸沒落,因其用詞典雅、艱深。

   清朝因平劇比較白話、通俗化而興盛,導致崑曲沒落。

3.民國12年蘇州有心人士成立「半畝園----崑曲早傳習所」,

   培訓出傳字輩優秀崑曲人才,在上海演出。

4.1949當時最有名的傳字輩藝人顧傳玠具大學資格帶太太張元和來台,

   張女士在師大開班授徒。

5.當時公務員及知識份子成立兩個曲色社,大同期及蓬瀛期。

6.1949年後大陸浙江崑劇團演出----獲周恩來賞識。

7.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崑曲列入人類非物質的文化遺產。

8.白先勇導演曾改編牡丹亭的精華到歐美演出造成轟動。


照片

白先勇導演轟動歐美崑曲戲劇__牡丹亭 

照片

朱昆槐女士

朱昆槐女士的著作

1.1991崑曲清唱研究

2.2000春夢秋雲----中國古典文學賞析精選----詞選

3.2000雪泥鴻爪----蘇東坡詩詞文選

4.2000沉醉東風----戲曲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朱女士著作 

 

照片
照片

朱女士唯一一次之粉墨登場劇照----台大研究所

照片

照片

松山社區大學peopo公民記者專訪___朱昆槐女士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7:16
▶︎ 11:10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kathy48 (未驗證) ・ 2010/10/02 23:12

這廂是 夢梅戀上畫中的仙

那廂是 麗娘為愛香銷玉碎

為了愛不吃不喝

但穿過千年 愛情不再流行

生死相戀 春水望斷 夏花宿妝殘........

王力宏把崑曲的歌詞曲意,編成了快節奏的rap 來唱,

崑曲和 rap 如何結合在一起?

就好像把冰淇淋丟進了麻辣鍋裡。

悠長緩慢的水磨腔 ,一個字可以磨上十幾拍,

rap 卻是在一拍之中吞進了十幾個字!

有趣啊 有趣,周杰倫可以用 rap 來唱青花瓷

當然王力宏也可以把慢悠悠的崑曲唱成了繞舌歌!

歌詞挺美的,不是嗎?

只是囫圇吞棗,誰知道他在唱些什麼?

這是現在的流行。

jady (未驗證) ・ 2010/10/02 23:23

恭喜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喔!
讓我們認識崑曲在藝術上具有文學、音樂、表演之美,需要內斂的情感表達,機會十分難得能夠聽見昆槐女士的表演,讚!

開心就好 (未驗證) ・ 2010/10/02 23:54

這篇報導有精闢的文字解說,精彩的影片製作,清脆的嗓音,優美的崑曲笛聲,太迷人了!
我要起身鼓掌,非常專業的報導.

kathy48 (未驗證) ・ 2010/10/03 19:57

崑曲發源於蘇州附近的崑山,具有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百戲之母」的稱號。根據《南詞引正》,崑曲形成於元代末年,明代崑山腔是戲曲四大聲腔之一,明朝正德、嘉靖年間清曲唱家魏良改良崑山腔,採用中州韻系,依字聲行腔,「調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具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又有「水磨調」、「水磨腔」之稱。

崑曲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明嘉靖到清乾隆兩百年間是崑曲的全盛時代,崑劇舞台藝術亦在清朝中葉發展成熟,獨霸中國劇壇二百餘年,流行大江南北,是當時的「國劇」,上至朝廷,下至市井,莫不愛好此道。

崑腔劇本之豐富,在各劇種中首屈一指,結合了經典文學、音樂、舞蹈及戲劇,同時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美學,令人驚豔。經過數百年的千錘百鍊,無數文人、音樂家、戲曲表演者的投入,終於磨合成一種最精確、最精純、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與中國文化的基本美學十分契合:抽象、寫意、抒情、詩化,是一種以簡馭繁的古典美學。

崑曲演出以「摺子戲」為特色,講究口傳心授,民國時期蘇州崑曲傳習所的「傳」字輩學員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摺子戲,卻因時局戰亂動蕩,藝隨人走,讓崑劇傳統劇目的數量急劇減少。

1956年,浙江崑蘇劇團根據小說《錯斬崔寧》改編《十五貫》登台,周恩來觀看之後大為感動,他說:「你們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十五貫》有豐富的人民性和相當高的藝術性。」這次搶救救活了崑曲的劇團體制和人事制度,各地陸續成立的崑劇團,形成了當前崑曲的大致格局。

張曉風認為用西方藝術相比,崑曲近似書齋劇,是一種華豔燦爛的「劇詩」。2001年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第一名,為目前僅存的少數活遺產之一。

即便崑曲獲得古今中外的認定,但隨著西方戲劇大興其道,年輕人鮮少接觸崑曲,隨著崑曲的觀眾逐漸老化,崑曲逐漸式微。作家白先勇號召兩岸四地的文化菁英,共同製作結合傳統戲劇與現代舞台觀念的青春版崑曲大戲,希望藉由青春煥發、形貌俊麗的演員來吸引年輕觀眾,激起他們對美的嚮往與熱情,讓這古老的劇種得以穿越時空及語言的隔閡,代代相傳。

而《玉簪記》更是明傳奇的名著之一。敘述書生潘必正與道姑陳妙常衝破禁忌禮俗的一段熾熱愛情故事,是崑曲劇目中極具代表性的生旦戲。由張淑香教授整編的新版《玉簪記》仍由蘇州崑劇院傑出演員俞玖林、沈豐英擔任男女主角。由崑曲大師岳美緹、華文漪親自傳授,名導演翁國生執導。音樂由上崑周雪華編曲。是一部結合兩岸文化戲曲菁英共同打造的一齣藝術精品,繼青春版《牡丹亭》之後,在崑曲演出史上豎立一新的里程碑。

gracewhy (未驗證) ・ 2010/10/05 00:04

In reply to by kathy48 (未驗證)

kathy48 寫得很有內容喔,顯然是參考了很多的資料。崑曲在元朝末年開始發展,原先只是文人清唱的詞曲,到明朝中葉開始與南戲結合,成為傳奇戲曲的主要聲腔。第一個以崑曲演唱的劇本是名嘉靖萬曆年間,崑曲清唱家梁辰魚創作的劇本《吳越春秋浣紗記》寫西施范蠡的故事,與梁辰魚同時代的音樂家魏良輔精研水磨腔,所謂水磨腔就是一個字的旋律磨上好幾拍甚至十幾拍的時間,故稱磨腔或水磨腔。台灣最有名的業餘劇團取名〈水磨曲集〉就是由此而來,下一次我們將介紹水磨曲集在紅樓劇場的演出。

虎妹 (未驗證) ・ 2010/10/12 11:06

現場專訪教授出口成章的詩詞四十多年研究昆曲久久縈迴腦海裡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