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精神共病│露德25 社工師真情告白

文字-A A +A

如果有精神共病
紀佩君/露德台中辦公室社工師 NO.003

「傾聽就是愛,了解後有醫治。」雖然自己不是醫師或治療師,無法治療受服務的朋友,不過我願意傾聽。傾聽就是一種陪伴,從傾聽中了解、關心朋友的情緒與想法,理解眼前問題的背景脈絡,我,盡可能地感受朋友所感受的。

有些藥癮者朋友合併精神疾病,在沒有用藥的日子裡仍被疾病所苦,就像掉入泥沼,用盡全力想要脫身,卻總是效果有限。日子不斷輪迴,卻不敢向人訴說,因為精神疾病與藥癮身分的汙名,讓人像是走在沒有光的隧道中,不知道何時才到盡頭?也快忘記光的燦爛與溫暖,有時候只好再藉由藥物來麻痺自己。

「我快撐不住了,我覺得有人一直要找我麻煩」、「我覺得我現在只想死」、「我覺得被世界遺棄」、「我不想讓人知道我的疾病」、「他們覺得我憂鬱症就是『阿達』(比頭腦不正常的手勢)…」這些語言讓人感到無助與心疼,感覺得到這些藥癮合併精神疾病的朋友,他們的心情極為沉重,卻好像沒有適合的人可以訴說與支持,尤其雙重汙名的社會氛圍下,擔心得到的回應再次像利刃往心頭刺去,朋友們也不知道什麼解決方法,醫生也看了,心靈雞湯也看了,但是人生好像乾掉的水泥無法動彈。

當我作為社工的角色與他們相遇,有人提醒我,不要被他們的悲情攻勢所欺騙,認為資源應該用在更有用的人身上;有些人擔心我的安危,覺得一個人家訪這些朋友有安全性考量。這些提醒來自於關愛,而我接觸這些朋友也是出於關懷與協助的立場,當他們覺得被這個社會/世界所遺棄的時候,有一個人,可以傾聽他們講話,讓他們的情緒有所抒發、讓信任可以被建立、讓能力可以再次引燃。說得好像社工很強大,其實並沒有,社工往往只能陪伴,在與受服務的朋友建立安全感與信任之後,帶著他們看看不同的視框,讓他們了解過往的事件與生活雖然不能重新來過,雖然傷痕依舊存在,傷痛感一樣清晰,但不一樣的觀點能讓生命故事有美麗的發展。

作為社工,嘗試用不同的路徑,帶著受服務的朋友以不同的角度與方法,重新詮釋與理解,解除他們一直以來為自己下的緊箍咒,從而專注當下的生活,使自己的心情輕鬆一點,也讓生活穩定一些。

曾有朋友說:「你們是短暫的服務」,我回覆:「只要露德在的一天,你就會有人陪著你。」我覺得這是露德讓人安心的地方,服務與關心,不會因為結案而結束,我們帶著愛與友善,陪需要的朋友走人生的一段路,這條路可能很長,可能只是暫時,都好,都行!只要朋友知道,這個世界並沒有遺棄你,因為,露德想要傾聽、陪伴,漸漸地,你也會感受到愛的療癒。

﹊﹊﹊﹊﹊﹊﹊﹊﹊﹊﹊﹊

#露德25伴愛茁壯 #想欲對你講出心內話
#說出感受 #說出看見 #說出與你相伴的日子

台灣從1986年出現首例本土愛滋感染者至今已經三十餘年,多年來愛滋專業工作者、愛滋感染者共同為治療、社會公義積極付出,希望能創造一個愛滋友善的社會,讓每位感染者都能獲得平等、尊重的對待,然而我們檢視當下,治療進步了,去除愛滋汙名的工作進展緩慢,許多人仍因為疾病身分而難以有安身立命的處所,可是我們也看到感染者社群從過去的無助病苦,漸漸地有些人成為有力量的發聲者,作為愛滋工作者的我們,感動大家散發的力量,也不捨每個人的掙扎,希望去汙名工作中,我們能持續貢獻一己之力。

#分享所感  #也是我們的重要的記憶
適逢今年露德第25週年,我們與愛滋社群的大家共度了四分之一世紀,有些感觸及回憶想與大家分享,這個一人一信的活動,邀請我們同仁書寫自身在愛滋與藥癮服務中的感受與故事,有看見愛滋治療之初的酸苦,有不被接受的惆悵,也有家人的煎熬,有些話則是對我們的朋友訴說。

露德誠摯希望,能有一天,愛滋感染朋友在台灣能充滿幸福與歡笑,不再為疾病汙名所苦。

#露德25真情系列  由露德協會全體同仁抒寫,一天一篇所思所感,希望以柔軟的語言跟大家談談愛滋與藥癮,即日起至國際愛滋燭光日,共計有33篇文。

期待您給予露德在愛滋/藥癮社區服務有更多支持與鼓勵

露德25相關活動

為愛見證,滋長正向力量

露德支持團體二十周年-清境許願樹之旅Ⅲ

﹊﹊﹊﹊﹊﹊﹊﹊﹊﹊﹊﹊

了解露德協會,官網臉書IG,一同關注愛滋議題!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03.01

台灣露德協會

加入時間: 2011.03.01
574則報導
21則影音
1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如果有精神共病│露德25 社工師真情告白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199篇報導,共12,745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199篇報導

12,745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