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壓力過大 容易引發學習疲勞症
在台灣家長們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往往會在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學習,但在過度操勞下,恐怕會使孩子在學習上感到疲勞。文化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侯雅雯指出,應該開發孩子在各方面的興趣,才不會引起學習疲乏的反效果。
在台灣高壓競爭的環境下,家長們時常會對自己的孩子給予額外的壓力,並且認為這些壓力在往後會有正面的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教育學系教授侯雅雯指出在過度學習的狀況下,這些壓力可能會使孩子產生疲乏感、失眠、焦慮等等問題,最終拒絕學習。侯雅雯表示:「最大的壓力來源應該是來自於父母的期望,行為上就會出現學習不利的問題,然後他可能會分心,可能會焦慮,會抓頭髮,會咬指甲等等這種焦慮的症狀,或是說可能下課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就懶洋洋的,或是回家後他就懶洋洋地坐在沙發上完全都不動。那在心理上,他的一些症狀,他會覺得完全沒有興趣,他會覺得很茫然,茫然來自於兩個方面,第一個是過多的學習,所以造成他不知道要學甚麼,不知道重點在哪裡所以茫然,另外一個是他完全沒有興趣了,他不知道要從何學起。」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家庭是他最早接觸到的教育環境,進入學校後家長和老師應該要觀察孩子的興趣和專長。侯雅雯指出傳統觀念裡希望孩子樣樣都精通,在面對外部給予的期望壓力下,往往是引發學習疲乏症的因素,想要避免症狀發生,除了適時的給予鼓勵,也要注意孩子的專才是甚麼。侯雅雯表示:「在還沒有進入學校之前,所有的學習都是來自於跟家長跟親戚朋友的學習,學校場域裡面非常重要的角色當然就是老師,老師就必須要去注意到學生他有興趣他想做的,讓他做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而不可能每一科都好,那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淺能,所以只要發展有興趣的部分專才的部分,那我相信小孩子在產生學習疲乏的這個狀況,機率會比較低。」
孩子看起來坐不住,讀書做事心不在焉,這些看似正常的行為,可能沒想像的簡單,究竟孩子是正常的好動,或是有學習疲乏的跡象,都需要家長們耐心的觀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台灣家長們的通病,但需要注意的是,予起施加難以承受的壓力,更應該給予孩子鼓勵並且讓他們有空間探索自己的興趣。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林子晅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