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三鶯橋下的同胞 原住民心聲

2007/08/19 14:31
15,667次瀏覽 ・ 1次分享 ・ 6則留言
PeoPo推 18
檢舉

台北縣鶯歌鎮三鶯橋下的大漢溪邊,有一群來自花東地區的原住民,由於台北縣政府一直以該地為國有地等等理由,要將該地收回,經過許多次的強行拆屋,但是,居民仍會回到該原地繼續居住。

一群人住在用工地廢棄的木板,回收建造的房子,屋頂是廢棄的鐵皮重疊而成,他們依賴河水洗澡,燃燒廢棄的夾板來煮飯或是加熱,他們的桌子是回收的,他們的住處被強行拆過多次,但是,用餐時間到了,他們仍然會聚集一起,他們對生活仍然樂觀,他們是三鶯橋下河川地的原住民。目前,他們暫時還是住在該地,雖然經過幾次拆屋和強迫搬遷,但是,他們仍然回到該地區,原因是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也沒有他們認為可以生存的更好地方,在這裡,是他們最後可以種菜和養雞養活自己和家人的地方。台北縣為此在三峽和鶯歌之間的北二高旁建造「原住民文化部落」,預備提供原住民租賃使用,但是,筆者走訪三鶯橋下居民時,該地居民認為,政府和民意代表只是一廂情願的在執行一個任務,並沒有真正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需求,使得他們並不能夠真正去居住在「原住民文化部落」,因為他們面臨的壓力,將會是定期的金錢支出和生活型態的改變,他們期望縣政府、原住民政治人物和相關單位,能夠給予實質的援助或是協助,例如將房屋租金模式改為租款償還模式,使他們將來擁有自己的房子或是,原河川地規劃為原住民山地保留區,使他們能夠保有一個河川綠地,也使他們能夠畜牧和種植農作物以維生。原住民面臨社會的變遷和進步,他們本來就是較為弱勢,因此呼籲大家多給予聲援和協助,如有能力協助者主動協助,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同胞。

柏佑/攝影/採訪/剪輯/字幕/20070819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rll6725 (未驗證) ・ 2008/02/25 02:21

妳的報導很棒
不知道你接下來有什麼想法
如果還有想要紀錄的話
不知道能不能跟你聯絡討論可以在影像上相互幫忙的地方

funy (未驗證) ・ 2008/03/13 14:30

In reply to by rll6725 (未驗證)

謝謝你來回應
最近太忙
當我看見這個訊息時已經3月13日
不知道是否能再連絡
如時間許可我很願意來紀錄
謝謝

xiikixi (未驗證) ・ 2008/04/17 20:06

影片還滿不錯的
點出幾個問題

原住民勞動-包工制
不穩定而且常常拿不到錢

收入不穩定-
族人不一定有工作,有工作就做沒工作就在家

山地保留地的概念感覺可以再討論
記得好像看過什麼論文說這個滿複雜沒有那麼單純

至於購屋補助
我覺得對大哥大姐還是太困難,一個月五六千房租要還二十年,
不含水電瓦斯生活費,這樣對工作時有時無的族人來說實在太
嚴苛。

我覺得環境和人是不可分離的,土地與人的關聯尤其深。
無論是原住民或漢人,都是靠著土地的哺育得以成長,發展
出自己的文化、價值、語言、社會體系。漸漸現代化的人們
,生活的模式是住在公寓大樓裡,每個人都是個體,鄰居對
只是另一種陌生人與土地的情感逐漸疏離、淡化。但生活在
河岸的另一群人們(其中也有漢人),三鶯部落裡的大家選
擇在這塊土地上建蓋房子、養雞養豬、栽種青菜、維持一個
開放的社會互助網絡,無法和土地分離的生活方式。

要求這樣生活的一群人搬到公寓裡,離開土地,就等同瓦解生產、生活模式,間接傷害整個原住民的文化。

最後,這影片很好看。

王大清 (未驗證) ・ 2009/11/10 15:23

這位筆著我認為您探討的問題十分深入
能夠了解這些原住民同胞的苦
將心比心and非常有同理心
大家都是人 誰不是是媽媽懷胎十個月生下來的
應該受到平等的對待
政府官員的眼中只在乎那些銅臭味
都把原住民當成屁
從山上下來 離鄉背景 無依無靠
還不就是想混口飯吃 養家活口
結果還遭受到這種待遇
該死的!!!一堆黑職事還有要讓人下地獄的少女
可惡的哈特力
還是多A夢最好了 都會伸出圓手幫助人
就向您一樣 如此偉大 我佩服您
祝您長命百歲 壽比南山 恭喜發財

funy (未驗證) ・ 2009/11/11 00:08

在幾個月前我每天經過的三鶯橋下有新生的組合屋,材料都是一些零落的再利用木材或是塑膠,部落利用各種材料重建,那是在被北縣府拆除後的幾個月的事了,我對原住民部落有相當的情感,所以我有再去1-2次,現在那裡我有些期待,再過一段時間等我手傷比較完全,應該會再去看一看這些我心裡很在乎和喜歡他們真誠樂天的部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