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艷奇航.回龜自然」
  
      
        
          
      俗話說:全台灣走透透,龜山島走不到,
	意思就是說要到龜山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民國89年8月1日起,
	政府開放龜山島參觀後,登島參觀人潮即絡繹不絕,
	而東北角的龜山島海域,更是台灣賞鯨豚重要景點之一。 ?
	近在咫尺卻難以靠近的龜山島,一直是座神秘的島嶼,隨著島嶼開放,
	如今不再遙不可及,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結合業者推出「眾望所龜」,
	賞鯨、繞島及登島3合1的旅遊行程。
	龜山島島嶼區分為龜首、龜甲、龜尾三部分,
	最高的龜甲海拔401公尺,龜頸處下凹形成草原,
	龜尾為平坦細長的礫石灘,也是早年聚落和漁港所在。
	龜山島海域有許多海下活火山,島嶼經多次噴發堆積後浮出水面,
	成為台灣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島。
經由松山社大公民記者((Echo))的安排及聯繫,
	淑敏老師、憲哥及我一起至龜山島採訪,
	實地了解過去龜山島原居民的生活,
	及目前轉業為賞鯨船的心路歷程。
	我們本次搭乘的是新福豐168號賞鯨船登島及
	換乘新福豐36號賞鯨船出海賞鯨豚。
賞鯨旅遊業在龜山島己有多年的經驗,以專業及最貼心的服務態度,
	帶我們去探索神秘島嶼,一窺龜山島的地理環境,體驗最自然的大海氣息,
	跟著我們一起出發吧。
百餘年前龜山島便有人居住,居民以漁業維生,島上闢有漁港,
	因風災造成港口淤積,民國66年居民移居宜蘭,龜山島成為軍事管制區,
	目前雖島嶼開放觀光,但限制登島的季節、人數和活動區域,
	使得島嶼保有相當自然的生態。
依據文獻記載,龜山島原居民大約 160 年前,從福建及台灣光復後移居。
	宜蘭設縣後隸屬為頭城鎮椒山里 (民國四十六年更易龜山里) ,
	居民 106 戶 600 餘人,均以補魚為業。
	後因交通、教育、醫療、婚姻等諸多因素於六十六年完成遷村,
	定居於大溪仁澤社區,從此劃入軍事基地。
	﹝靈龜擺尾﹞
	龜尾潭周邊綿延一公里到龜尾端的「砂嘴」,是南北兩面的潮流夾帶流石所形成,
	也是該島的精華區。該處海堤高過屋頂,檔住海風,
	與潭面之間的狹窄地帶成為密集的住宅區。
	龜尾天然的防波堤,高約 2-5 公尺,北岸風浪大時,船隻便靠南岸;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