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文字-A A +A

【記者 陳靈傑 陳志高 謝倩歡/採訪報導】

稿頭: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標一:“造音翻土”重現未知經典
就如剛剛所聽到的聲音一樣,現代聲響創作實踐已非古典意義上的作曲、吟唱、演奏所能描述,這種實踐稱之為“造音”,指的是對聲響的處理。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造音就是剛剛所說的,這個音呢,不只是旋律,而是所有的聲響,那其實很多很多的青年人,在他們的所處的社會裡面,他們表達意見的方式,就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聲響,來回應所生活的世界。」

標二:以“本土化”為前提 重新感知社會
本次展覽以“本土化”為前提,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裏著手,重新發掘,以系譜學的方法梳理軌跡,並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稱這個過程為“翻土”。
 
造音翻土推廣人 趙宜恬:「那這個裏面一開始呢,引發觀眾區思考,聲音它發生之後,到被觀眾聽到,這個之間呢,是一個很長的旅程,因為中間可能有很多的法規,很多的禁令,或者說很多的社會事件,它傳不到觀眾的耳力。」

標三:關注聲響  期待社會的迴響
本次展出的作品有很多是戒嚴時期的禁歌、禁書和影像視頻,本展覽的目的不在於清查與盤點臺灣的聲響文化,而是更關注以聲響作為社會感知內核,反思或挑戰既有秩序的文化運動。

參觀民眾:「過去我們有這樣子的,限制出版的,限制音樂,限制一些文字,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解嚴了,看起來我們好像擁有很多的自由,但事實上我們是被限定在既定的選項裏面。」

“造音翻土”不僅展現了戰後臺灣聲響文化的演變歷程,也引發了民眾的思考,在社會生活中可以發出更激蕩的迴響。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11.10.11

世新Online

加入時間: 2011.10.11
3,270則報導
2,923則影音
558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1:36

重建水生植物天堂 雙連埤復育之路

2024-05-05
瀏覽:
126
推:
0
回應:
0
1:37

環保回收木工 廢棄到家具的再製循環

2024-05-05
瀏覽:
134
推:
0
回應:
0
1:41

陳天來故居修復 重現茶行昔日風光

2024-05-05
瀏覽:
217
推:
0
回應:
0
1:40

汗得實驗教育 手思學習永續觀

2024-05-05
瀏覽:
143
推:
0
回應:
0
1:40

台灣赴韓交換生漸多 台韓文化差異需適應

2024-05-05
瀏覽:
202
推:
0
回應:
0
1:39

北市UBike恢復前30分鐘免費 尖峰無車可借待改善

2024-05-05
瀏覽:
171
推:
0
回應:
0
1:36

化石清修師 揭開古生物神秘面紗

2024-05-05
瀏覽:
168
推:
0
回應:
0
5:39

與火共舞 琺瑯之美顛覆傳統框架

2024-05-04
瀏覽:
1,725
推:
0
回應:
0
1:40

愛的陪伴 亞斯媽為兒創友善環境

2024-05-03
瀏覽:
2,132
推:
0
回應:
0
1:35

取消強制待轉成效佳 北市擬開放更多路口

2024-05-03
瀏覽:
1,691
推:
0
回應:
0

造音翻土—戰後臺灣聲響的探索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7,439篇報導,共12,827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7,439篇報導

12,827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