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跨校共學十年不間斷 北市大環境教育週擴大到小學

2025/11/26 15:56
56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照片

在課務負擔沉重、家長期待不斷堆疊的教育現場,有些老師仍選擇在既有責任之外,再背起一份對未來世代的承諾。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教師許嘉珍,便是這群默默耕耘者之一。除了日常教學,她仍攻讀北市大研究所,希望在全球氣候變遷的關鍵時刻,能在孩子心中種下「看見環境」的能力。今年適逢北市大校慶,她與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研究所同學共同策畫「環境教育週」攤位,帶領附小學生前往參與,讓兩個教育階段之間形成一條真正互動的共學橋梁。

照片

對一名在職教師來說,帶學生出校門意味著課程進度、馬路安全、行政溝通等一連串壓力,但許嘉珍堅持實作比課本更能帶來觸動。環境教育週已在北市大推動十餘年,今年首次大規模邀請小學生參與。攤位將永續概念化為闖關任務:選擇當季食材、辨識過度包裝、回答環境知識問答,甚至透過疊疊樂理解資源限制。
結束闖關後,孩子拿到象徵葉片的卡片,寫下自己願意做到的改變,貼上「永續承諾樹」。有學生說:「以後我買東西要看包裝!」一句直白卻誠實的童言,彷彿讓抽象的永續議題落地成真正的生活選擇。

照片

在外界對教育現場仍存有誤解與期待落差時,這些願意「在忙碌之外再多做一點」的老師,就是一所學校最穩定的力量。而北市大的場域正提供了教師、大學生、小學生三方交流的機會,讓永續教育有機會從大學向下紮根。攤位前有民眾實際詢問「哪些植物最能吸收碳?」、「如何挑選 FSC 認證商品?」從知識到行動的轉換,在校園裡悄悄發生。
北市大表示,環境教育週對校內外民眾皆開放,歡迎家長與教育界人士到場參與,一起支持老師、支持孩子,也支持地球的未來。

**活動地點:**臺北市立大學
**主辦單位:**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
**活動期間:**環境教育週期間開放校內外民眾自由參加

本篇報導使用AI工具協助產出

你可能也會喜歡

▶︎ 02:14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