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玩具新生命 走進Formosa玩具基地

2025/11/26 12:00
2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記者 尤紫涵、林芷妤、洪欣瑜 /彰化報導】

在彰化,有一處不起眼但充滿溫度的空間,人們帶來的不是商品,而是曾經陪伴孩子的玩具;志工們整理的也不是物品,而是一段段回憶。這裡,就是被稱為「玩具基地」的玩具再生站——一個讓玩具在離開原本的家後,重新找到歸宿的地方。

玩具基地的成立並不是為了商業,而是源自於一個核心理念——讓玩具不在一次次的丟棄後消失,而是能被循環、延續,甚至陪伴下一個孩子成長。在大量塑膠製品充斥的世代,玩具往往是最容易被淘汰、也最難被回收的生活物件。玩具基地試著用最踏實的方式,改變這樣的命運。

照片

整理回收玩具的地方。(攝影/林芷妤)

玩具的旅程 從捐出到重生

當民眾帶著用不到的玩具走進基地時,真正的旅程才剛開始。玩具會先經過 分類、清潔、檢測。志工們會確認是否缺零件、是否安全、是否需要替換電池。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耗費大量心力。因為每一個玩具,都要經過一個標準——「能不能再安全地被小孩重新喜歡?」

主理人海龍王分享,有些玩具雖然外觀良好,但因為某個機關已經損壞、塑膠老化或零件缺失,就必須拆解。「但拆掉並不代表結束。」在基地裡,不能再使用的玩具會被拆成可用零件,例如螺絲、輪子、螺帽、小結構件等,再拿去修補其他還有機會被修好的玩具。這種「零件再利用」的做法,不但減少垃圾,也延長了每個玩具存在的意義。

照片

志工整理玩具的畫面。(攝影/林芷妤)

修復是一種細膩的永續

走進基地,能看到志工坐在桌前,細心修補娃娃的縫線,也有人在測試電動車的馬達是否正常。這些場景讓人發現——永續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個耐心堆疊出來的動作。志工說:「我們希望玩具出去時,就像重新準備好要開始第二次人生一樣。」所有修復完成的玩具會被送往社區中心、弱勢兒童機構、偏鄉學校、公共親子空間等。這些玩具的價值,不再用價格衡量,而是用快樂被延續的次數 來計算。

讓玩具不只是物品更是記憶

來玩具基地捐玩具的民眾,有些是父母,有些是孩子自己。一位家長分享:「看到孩子小時候的玩具被清理乾淨、整理好,再給下一個孩子使用,心裡是感動的。」這種感受,是永續最人性的一面——它不是只有環境的價值,也是情感的傳承。有的小朋友也會一起來捐玩具。有志工提到,有次一個小孩抱著自己最喜歡的恐龍模型來捐,雖然有點不捨,但還是說:「如果別的小朋友喜歡,那就讓它去找新朋友。」那一刻,比任何永續教育都更有力。

永續不是丟掉 而是重新被需要

玩具基地承擔的,不只是減少廢棄物的工作,它更像是在告訴我們:「物品的價值,不是因為舊了就不存在,而是因為有人願意讓它重新被喜歡。」在台灣,玩具的廢棄量驚人,許多塑膠玩具一旦破損就直接被丟棄。但基地用最樸實的方法證明——玩具可以不是「垃圾」,而是「資源」。在這裡,永續不是高深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設備,而是每一個人願意把多出來的、用不到的、被放在角落的玩具拿出來,交給能讓它再次發光的地方。

玩具的故事 不該在被丟棄時終結

走出玩具基地的最後一刻,人會不自覺被那種「物品值得被善待」的理念打動。在這裡,你會發現永續不是艱難的事,玩具並不脆弱,回憶也可以被傳遞,而小小的捐贈,也能成為孩子們的快樂來源。彰化Formosa玩具基地,用一個個被修好的玩具,溫柔提醒了我們——使用是一段故事,但循環,才讓故事延續得更遠。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