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福聯盟調查:近四成兒少覺得「世界少了我也沒關係」
每年11月20日的「世界兒童人權日」,是提醒全球傾聽孩子聲音的重要日子。然而,臺灣兒少的生活幸福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從課業負擔、外貌焦慮到人際孤立,看不見的重擔正逐步侵蝕他們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
兒福聯盟(下稱兒盟)最新調查《2025年兒童福祉調查報告》[1]顯示,臺灣學童的主觀生活滿意度雖回升至72分,但仍落後於《2021/2022學齡兒童健康行為國際調查》[2](HBSC,下稱國際平均)。更令人憂心的是,13歲青少女的幸福感跌破及格線,僅48.9分,與國際平均相比差距顯著;近四成兒少更表示「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心理疏離感創下三年新高。同時,臺灣兒少雖在睡眠狀況上略優於國際平均,但運動量不足、親子溝通不良,整體身心健康呈現失衡現象。
正值世界兒童人權日前夕,兒盟呼籲社會各界正視兒少日益沉重的身心壓力。在「兒童及家庭署」即將成立之際,把握契機強化兒少心理健康的前端預防。同時,亦可透過推動「周末運動日」增加孩子的身體活動量,以及善用兒盟專線與「護心護照」等免費資源,打造讓孩子能被理解、敢求助、有力量面對壓力的成長環境。
心理健康表現持續落後國際,青少女幸福指數特別低落
臺灣兒少的心理健康狀況持續低於國際平均水準,數據指出,臺灣兒少無論11歲或13歲,幸福指數[3]皆落後國際平均,特別是13歲青少女從60分跌落至遠低於及格線的48.9分,心理幸福感明顯不足,著實令人擔憂。
此外,近四成(39.1%)兒少認同「世界少了我也沒有關係」,是近三年來最高比例,顯示心理疏離感正逐年升高,亟需關注。
生活滿意度略回升,仍低於國際平均
2025年臺灣兒少的主觀生活滿意度[4]平均為72分,較去年進步4分,但仍低於2023年的73.5分。整體而言,七成二兒少對生活感到滿意[5](71.6%),顯示幸福感有回升趨勢。然而,與國際平均相比,臺灣兒少不論年齡或性別滿意度皆偏低,尤其13歲青少女明顯下滑,遠低於同齡者國際平均值。
進一步分析兒少對生活各面向的感受發現,孩子對「居住的家」最滿意,對「朋友關係」多半良好,比對「家人關係」滿意;對「外表」最不滿意,其次是不滿意自己的「空閒時間」與「人生選擇」,顯示孩子在生活與人際上穩定,卻在自我認同與掌控感上仍有不足。
健康感低、自信感弱、運動量不足——臺灣兒少陷入身體焦慮
調查顯示,27%的兒少自認「非常健康」,較往年表現略有提升,但與國際平均仍有明顯差距。隨年齡增長,孩子對自身健康的評價逐漸下降,尤其13歲青少女僅約15.8%認為自己很健康,反映出青春期孩子在面對變化與壓力時,對自身狀態的感受更趨負向。
此外,臺灣兒少對自身外貌的評價亦大多偏向負面,無論年齡或性別,認為自己「有點胖或太胖」的比例皆高於國際平均[6],13歲青少女中更有近一半(46.3%)對身形不滿,顯示外貌焦慮與自信不足的情況相當普遍。
在生活習慣方面,雖然臺灣兒少的睡眠狀況優於國際平均[7],但不論男女運動狀況[8]皆明顯不足,遠低國際平均。13歲青少女只剩四分之一有規律的運動習慣(24.5% ),不僅較11歲大幅下滑15.9%,比例甚至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整體而言,孩子們在健康、自我形象與生活節奏之間仍未取得良好平衡。
家庭共餐普遍但親子溝通不足,青少女互動明顯下滑
家庭是兒少生活中最核心的支持來源。調查發現,臺灣兒少每天與家人共餐的比例將近六成五(64.7%),較去年微幅上升,也高於國際平均。然而進一步分析,隨年齡增長,共餐頻率明顯下降,特別是13歲青少女的每日共餐比例比11歲時驟降兩成以上,反映出升上國中後因課業繁忙,親子互動大幅減少。
在溝通品質方面,兒少「容易向母親傾訴煩惱」的比例約七成(68.6%),與去年相近,但「容易向父親傾訴」的比例僅51.4%,較去年略降。13歲青少女更僅三分之一認為自己能輕鬆與父親溝通(33.3%)。與國際平均相比,臺灣兒少與父母溝通的難度皆普遍較高。雖然臺灣家庭的共餐機會較多,卻可能因家長忙碌或餐桌對話不足,未能促進親子互動與情感交流。
同儕支持減、學習壓力增,兒少校園幸福感下滑
數據指出,臺灣兒少對同儕支持的感受普遍偏低,僅46.7%的孩子認為同學友善、樂於助人或能彼此接納,比例低於國際平均。進一步分析發現,11歲學童以及男生的同儕支持度皆比國際平均低約一成,顯示近半數孩子在班級互動中仍感到孤立或難以融入,恐影響其心理健康。
此外,臺灣兒少的課業壓力也較國際提早浮現。11歲男生中已有四成(40.8%)表示感受到課業壓力,明顯高於國際平均;女生從11歲到13歲的壓力感受更增加約一成(34.5%⮕46%)。值得注意的是,在學校滿意度方面,僅約三成學生(29.5%)表示「非常喜歡上學」,其中13歲青少女的比例僅剩一成(10.2%),不到國際平均的一半。
這些結果顯示,孩子在學校裡雖與同儕相伴,卻不一定感到被支持;課業壓力繁重,也難以從學習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感。當學校成為壓力來源,兒少的幸福感自然難以提升。
兒盟三呼籲:打造支持孩子的身心環境
面對調查中顯示的兒少心理健康低落、運動不足與親子溝通斷層等現象,兒盟認為孩子的福祉必須在制度及生活層面同步補強。政府日前宣布將在衛福部轄下成立「兒童及家庭署」,兒盟肯定政府的美意,並期待政府未來在兒少政策推動上,能更妥善地回應孩子的需求。為協助兒少的身心發展更加穩定與平衡,兒盟提出以下三點呼籲:
一、強化兒少心理健康前端預防與支持服務:兒盟肯定政府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強化兒少照護能量,並強調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的重要性。然而,兒盟調查顯示,兒少的壓力大多源自校園與日常生活,政府若只在醫療端才介入,往往為時已晚。對此,兒盟建議將兒少心理健康促進的三級預防方案,納為衛福部「兒童及家庭署」的核心業務之一,包括: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編列專款補助地方與民間單位提供預防推廣方案,確保有心理困擾的孩子能及早被接住,並獲得心理健康支持與服務。
二、倡議「周末運動日」,讓運動回到孩子的生活:兒盟呼籲家庭推動「周末運動日」,鼓勵家長陪伴孩子走出戶外,以親子共運動的方式取代沉迷螢幕的休閒模式。固定的運動時間不僅能強化體能與情緒穩定,也有助於親子互動與壓力釋放,讓運動重新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善用兒盟資源隨時求助、持續守護心理健康:兒盟提供多元求助管道,包括「兒童專線」、「少年專線」及「LINE@線上聊」服務,讓全台學子能隨時找到傾訴與協助的窗口。此外,「護心護照」是一份為學生量身打造的心理健康守護工具,透過簡單的自我檢視與情緒記錄,幫助孩子理解自身情緒、提早發現心理困擾,並促進與家人、師長間的溝通。
【LINE線上聊】LINE搜尋@youthplus_cwlf
【兒童專線】0800-003-123(週一至週五16:30-19:30)
【少年專線】0800-001-769(週二至週六16:30-19:30)
【護心護照】下載連結https://reurl.cc/dq58qD
[1] 本研究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調查臺灣五至九年級在學兒少。先將全台分為北、中、南、東4區,依各區11至15歲兒少人口比例規劃樣本數,再隨機抽選學校進行問卷施測,直到達成各區預計樣本數。施測期間為2024年11月20日至12月20日,共回收1,410份問卷,其中男生51.0%、女生48.4%、其他0.6%;國小生48.5%、國中生51.5%。
[2]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21/2022 SURVEY(Cosma A, Abdrakhmanova S, Taut D, Schrijvers K, Catunda C, Schnohr C.)
[3] WHO-5幸福指數為衡量青少年近期心理健康與正向情緒的工具,透過五道題目評估愉快、放鬆、精力與生活興趣等感受,總分介於0至100分,可作為心理健康及憂鬱風險的參考指標。
[4] 生活滿意度係請兒少以0至10分自評當下生活狀況,分數越高代表越滿意,此為方便理解轉換為100分。
[5] 臺灣兒少主觀生活滿意度60分以上者佔71.6%。
[6] 11歲兒少中平均30.4%;13歲兒少平均40.4%;均高於國際平均(分別為23%及30%)。
[7] 11歲男女生約一成有此困擾,13歲少女則達23.2%,較11歲增加約一成。相較國際平均,臺灣兒少睡眠狀況表現較佳。
[8] 本研究調查兒少每週在空閒時間(課外時間)運動的次數,研究結果顯示每週參加三次或三次以上劇烈運動 (VPA) 的人口比例。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