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污名到教育 愛滋風險不分族群
【記者 王紓綝、曾珮甄/綜合報導】
雞尾酒療法的出現,使愛滋從絕症轉為可控制的慢性病,醫療進步理應減少恐懼,然而,同性婚姻合法化理應象徵多元與包容,但「男同志等於愛滋感染者」的刻板印象卻仍深植於社會。事實上,感染關鍵其實源自於不安全性行為,而非性傾向。
平權之後 歧視仍未止息
2019年台灣通過法案,使同性伴侶得以登記結婚,為亞洲第一個、世界第27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雞尾酒療法至今也已問世三十年,讓感染者能與病毒長期共存,然而,不論是媒體報導或是社會輿論,男同志和愛滋病劃上等號的標籤卻仍揮之不去。
諸羅部屋主任 林垠瀚:「國外進到台灣的時候,它其實就在男同志的身上就有這個病毒,所以其實全球早期他對於愛滋的這個印象就說,它就是愛滋等於男同志,但是在發展很長一段時間之後,其實我們就會發現,愛滋他不是只是在男同志,但是因為刻板印象的一個關係,以及就是發生很多的一些比較污名、或標籤的這個新聞,所以新聞媒體都還是會以男同志 這樣的一個比較聳動的標題去報導。」
從家庭到社會,愛滋的誤解往往源自於不理解的恐懼與傳統的刻板印象。也讓許多男同志在面對 家人與社會時,承受更多無形的壓力與歧視。
Bite_諸羅部屋專員 Hardy:「我媽媽都會,就是會有意無意的去講說,你要注意安全,然後不要亂搞這樣子,我就想說聽上去我想說,我要亂搞什麼,可是對媽媽來說可能,就是當她知道我有這樣子的身分的時候,她可能就會有很多這些既有的,可能刻板印象,然後錯誤的連結,這種污名化的東西就會跑出來。」
性傾向非原因 風險不分族群
雖然社會常將愛滋與男同志劃上等號,但實際上,感染愛滋的風險並不取決於性傾向,而是與性行為的方式有關。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杜漢祥:「很多人會覺得說,男同志好像比較容易得到HIV<註一>,就把它劃上等號。但事實上他忽略的是,它背後的一些風險,比如說,它最重要的來源是來自於,沒有使用保險套的性行為,或者是其他的類似像共用針具等等,那有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有風險,你自己認為說我又不是男同志,我就不需要去檢查,不會得到HIV,殊不知,它其實是來自於沒有使用保險套,他就得了。」
尊重且包容 多元社會更溫暖
隨著社會對愛滋的認識逐漸加深,教育及宣導也開始轉變。不再只是警告與防範,而是走向對疾病與患者的理解。
諸羅部屋主任 林垠瀚:「早期都是用這個比較恐嚇,恐嚇式的這個教育去做宣導,可是其實這幾年我覺得有,蠻大的一個進步,就是說我們在宣導愛滋的這個部分,不是只是在講疾病本身。其實愛滋感染者現在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那甚至他只要是有控制服藥的情況,他就可以達到U等於U的這個狀態,U等於U的意思就是,愛滋感染者他只要控制服藥,測不到病毒,就不具有傳染力。」
從恐懼到理解,從排斥到共融,是社會進步的重要關鍵。當大眾願意尊重與包容,才是對抗偏見最有效的方式,也能使得愛滋不再是標籤。
<註一>HIV:HIV 感染者若持續接受治療,使其降至檢測不到的程度,不僅可防止病毒傳播,也能避免病情惡化成愛滋病(AIDS)階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