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起心動念~從一隻狗開始的公民課

2025/10/21 09:33
253次瀏覽 ・ 84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9
檢舉

起心動念~從一隻狗開始的公民課

照片


那天,風聲大的像要把屋頂掀走,牠第一次進我家,也是第一次,在風雨中安心閉上眼,那時我並不知道,自己這麼生活化的一個舉動,竟也是一場公民行動的開始。

2024年3月7日,我在上社造課程時接到簡訊:三姐住進了加護病房。隔天,她過逝了!那天之後我才真正明白,生命原來是這麼脆弱。

照片

兩個月後我漫步在產業道路上,看見一隻尾巴受傷的大黃狗。那是我第一次,為一個陌生生命撥打動保處電話,我替牠臨時取名皇皇,一個普通公民的反射動作,卻改變了我們彼此的命運。根據農業部2024年統計,全台約有十四萬隻遊蕩犬。在通報與收容之間,仍存在巨大的落差。

照片

菜園裡的大哥大姐們說,牠叫美美,是一隻大家一起照顧的狗。一隻守護土地、卻沒有家的狗!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民間動保的另一種樣貌,不是體制、而是共感。從那天起,我也加入了餵養的行列。白天牠在菜園等著大家餵食;夜裡我用拉繩牽著牠散步,那是安全、也是責任,我們的影子被路燈拉得很長。我私下給牠取名「樂心」,快樂的樂,開心的心。那是我和牠的小秘密。牠教了我:善意,如果沒有持續,也可能成為另一種傷害。

照片

2024年9月11日,樂心突然跑進家裡,呼吸急促的躺在地板上。本能地拿起手機錄影,深怕牠又出狀況。我發現牠右眼畏光,心想若連右眼都失明,牠的世界將陷入黑暗。費了一番功夫,等牠願意主動上車,透過動保友人介紹,我得驅車北上近六十公里,前往專業動物醫院,麻醉劑注射後,經過醫師係心檢查:左眼視網膜剝離,右眼尚有視力,當麻藥退去牠躺在地上,牠開始輕輕揮動四肢,我終於能放下一顆心。

照片

醫療救助,不只是技術,更是一種情感與責任。社會上,還有多少生命,在等待這樣的陪伴?那瞬間,我想起三姐,她年輕時因爲車禍失去一隻眼。七七四十九天後,我遇見這隻半盲的狗,也許,這不是巧合,而是命運安排我們彼此療癒。

照片

起初,家人並不接受,說牠太大、說牠有殘疾,更多的是對「責任」的猶豫。但當牠靜靜守在院子,白天陪我們在菜園,夜裡安靜地守在門邊,我們才明白,家的樣子,不是完美,而是學著接納。

照片

家裡的貓主子起初很吃味,牠卻每天門一開準時來報到。後來貓也慢慢靠近。我們看見了牠們共生的樣貌。原來連貓都學會了接納。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接納,不是一瞬間的決定,而是一場持續的學習。

根據農業部資料,雖然推動TNVR—捕捉、絕育、施打疫苗、原地回置計畫,不過地方在執行上,狀況還是有些不同。當制度無法照顧所有生命時,公民的參與,就成了最溫柔的補位。

照片

2024年10月,康芮颱風逼近風大雨急。老公穿著雨衣,在風雨中加強帳棚,他說:可憐喔,連個遮風避雨的地方都沒有。我鼓起勇氣問:那能讓牠進屋嗎?我會負責一切。那一夜,樂心第一次睡在家裡。那不只是避風的夜晚,也是被接納的開始。

照片

2024年年底,我帶樂心去動保處正式收編。從流浪到歸屬,每一隻被接納的動物,都是對社會的一次提醒:救援不只是制度,更是一種連結。2025年元旦,推算著樂心五歲。牠戴著火紅的圍脖,真正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從避風的角落,成為家的起點。我常想,也許真正的救贖,不是我救了牠,而是牠,讓我們學會了什麼是共生。

照片

七七四十九天後,我遇見樂心,我們以為救的是一隻狗,其實是在修補一個社會的溫度。當我們願意打開門的那一刻,社會也正在被改變。

圖/文:Aileen

公民記者:Aileen
桃園大溪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